2012年, 第1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2-09-20
    

  • 全选
  • 端义宏,陈联寿,许映龙,钱传海
    2012, 14(9): 4-9.
    PDF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高影响台风事件频发,灾害影响日趋严重。在我国,以登陆台风为代表的极端天气事件呈明显增多的趋势,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明显增强、强台风数量明显增多,台风登陆时间更加集中、登陆季节明显缩短。分析了我国台风灾害的特征及台风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加强我国台风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的对策建议和措施。

  • 卢乃锰,董超华,杨忠东,施进明,张鹏
    2012, 14(9): 10-19.
    PDF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的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在亚洲的重要业务卫星,为提高我国气象卫星在世界气象组织卫星观测系统中的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世界气象组织已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纳入世界气象卫星全球观测业务序列。依靠我国自主力量设计与建设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首次利用海内外接收站网实现了上、下午星全球资料的高时效获取,首次利用国产卫星实现了大气三维探测,实现了臭氧和辐射收支等探测的高精度处理,突破了卫星资料定量反演、数值预报同化应用以及气候应用等核心技术。

  • 郑国光,郭学良
    2012, 14(9): 20-27.
    PDF

    对人工影响天气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对天气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自1946年现代人工影响天气开创以来,基于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减轻由恶劣天气引起的自然灾害的强烈需求,促进了人工影响天气学科的快速发展。经过60多年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天气过程认识的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水平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笔者介绍了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科学技术现状、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 马耀明
    2012, 14(9): 28-34.
    PDF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第三极,是“水—冰—气—生”多圈层体现最全,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高原强大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显著地影响着东亚气候格局、亚洲季风进程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到青藏高原本身的水圈与冰冻圈过程,改变青藏高原内部的生态系统与环境,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存条件,而且通过大气环流与水循环过程直接影响到东亚及周边国家的用水安全和自然灾害防护。正确认识青藏高原复杂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规律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在各种不同的下垫面上建立多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站(点)。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过去的7年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其他相关单位一道正在整个青藏高原面上逐步建立“青藏高原观测研究平台”以研究该地区复杂地表的多圈层相互作用规律。首先具体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高原上已经建立的5个综合观测研究站,然后介绍利用各个站点观测资料分析得到的多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地气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了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所面临的难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 李跃清,徐祥德,赵兴炳
    2012, 14(9): 35-45.
    PDF

    我国是气象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西南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与我国夏半年的暴雨洪涝灾害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着严重的影响。基于西南涡理论研究与科学试验现状,阐述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基础对西南涡基本信息、理论研究和业务预报的重要意义。从站点分布、设备技术、观测要素等方面,提出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观测布局的设计思想与技术原则。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布局工程,并于2010年、2011年开展了两次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检验了观测布局设计思想的正确性,推动了西南涡研究与业务的进展。最后,从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需求、现状和效果,进一步指出了加强其观测布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对我国经济发展、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

  • 陈德辉,薛纪善,沈学顺,孙健,万齐林,金之雁,李兴良
    2012, 14(9): 46-54.
    PDF

    介绍了中国气象局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全球与区域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GRAPES),着重讨论了该系统的全可压/非静力平衡动力框架,全球模式/区域模式一体化设计,半隐式-半拉格朗日差分方案,标准化、模块化、并行化、模式程序软件体系等核心技术特点。GRAPES系统已在国家级、区域级气象业务中心,以及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得到应用,并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 翟盘茂,刘静
    2012, 14(9): 55-63.
    PDF

    首先概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极值”的相关定义,并把极端事件分为单要素的极端事件、与天气现象有关的极端事件、多要素极端事件和极端气候事件。在此基础上,总结上述几类极端事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及影响。指出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强降水事件更趋频繁,我国东部地区高温热浪天气更为明显;东北华北地区干旱趋势增加,尤其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最为明显;近10年来西南地区干旱频繁发生。为减轻日益增加的重大气象灾害的损失,我国有必要加强高影响极端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同时还必须根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规律加强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范和应对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和城市渍涝,以及与降水持续不足有关的重大干旱和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

  • 刘黎平,宗蓉,齐彦斌,刘健
    2012, 14(9): 64-71.
    PDF

    首先根据滴谱假设分析了层状云降水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和速度谱宽与降水微物理参数的关系,检验了云雷达探测数据的可用性;然后在忽略空气上升速度和湍流对雷达观测的速度谱宽影响前提下,利用测云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粒子下落速度和速度谱宽数据进行了液态水含量和滴谱参数的反演试验,并与飞机观测的滴谱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8 mm雷达观测得到的3个量与雨滴谱分析得到的关系比较接近;层状云粒子尺度、数密度和含水量从云顶到云的回波强中心有明显的变化,粒子尺度的增加是回波强度增加的重要原因。毫米波雷达反演得到的降水微物理参数和飞机观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 陆龙骅,卞林根
    2012, 14(9): 72-84.
    PDF

    极地位于地球南北两端,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要了解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必须对极地有所研究。我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1年年底,组织了28次南极考察、4次北冰洋考察和8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6个自动气象站;形成了以有人考察站、无人自动气象站和“雪龙”号破冰科学考察船为主体的极地科学考察研究硬件支撑体系。在此过程中初步建成了包括常规气象业务、准业务和短期考察在内的中国极地大气科学观测工程体系;该技术系统所获科学数据已在我国极地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 李玉中,王春乙,程延年
    2012, 14(9): 85-89.
    PDF

    介绍了干旱以及干旱对作物的影响,概述了农业防灾减灾的主要工程措施,这些工程措施包括集水工程、蓄水工程、覆盖抑蒸工程、节水灌溉工程、人工增雨防旱工程、抗旱种衣剂包衣工程,并介绍了这些工程的应用效果。

  • 任国玉
    2012, 14(9): 90-95.
    PDF

    最近半个世纪,青藏高原地面气候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地面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冬季、夜间和城镇区域气温上升尤其显著,多数地区降水量呈现不同程度增加。气候变暖对高原地区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预计未来青藏高原气候总体将继续趋向变暖,这可能对冰冻圈、河湖系统、陆地植被、农业自然条件、能源气候资源、交通和水利设施、城镇人居环境等产生明显影响。与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各类大型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维护,需要考虑今后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早制定可行的适应性措施。

  • 宋丽莉,周荣卫,杨振斌,朱蓉
    2012, 14(9): 96-101.
    PDF

    基于要实现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风能资源,促进我国从风能大国向风能强国发展,针对风能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气象技术应用,依据过去大量的项目实践、数据分析和相关测试试验结果,归纳总结了气象技术在我国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各环节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项目效益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分析大气科学的相关原理和风电产业发展对气象技术应用的特殊需求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测量、分析评估、数值模拟和数值预报技术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 张人禾,徐祥德
    2012, 14(9): 102-112.
    PDF

    2005年至2009年中日科学家合作执行了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项目,建立了包括GPS水汽观测、探空观测、自动气象站等组成的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大气的综合监测网,有效提升了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周边地区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和气象资料的采集能力,提高了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周边地区大气观测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建立了灾害天气早期预警和预报平台,并在业务中得到了应用。JICA项目青藏高原大气综合监测网的建立,不仅在提高对高原及其东部灾害天气气候的认识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在高原及其东部灾害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的业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决策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期封面

2012年 第14卷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