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05-20
    

  • 全选
  • 孙颖,王和义,桑革,罗阳明,曹伟,刘云怒,熊义富
    2007, 9(5): 1-6.
    PDF

    基于建立的年处理10t重水的组合电解催化交换唱色谱分离(CECE-GC)实验系统,就含氘轻水提氘演示实验及利用含氚轻水进行含氚重水提氚模拟运行做了介绍。结果表明,240h含氚轻水的连续运行,CECE系统整体浓缩倍数约为4,电解池氕、氚分离因子约为10;8 m3/d色谱分离系统运行23h,可将10.5m3料气的90%中的氘贫化1000倍;氚储存系统运转正常。CECE-GC实验系统的建立,为重水提氚技术的进一步工程化提供了研究平台。

  • 蒋富强,王锡来
    2007, 9(5): 7-10.
    PDF

    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方针政策,论述了在新形势下铁路防风治沙工程规划设计的新型指导思 想;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角度,对铁路防风治沙工程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对目前规划设计中存 在的固沙防火带宽度和沙障立柱埋深计算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对于新形势下的铁路 防风治沙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 陈 景
    2007, 9(5): 11-16.
    PDF

    从微观层次讨论火法熔炼过程中贱金属相及锍相捕集贵金属的原理。认为捕集作用的发生是由于熔 融的渣相和贱金属相两者的组成结构差异很大。渣相靠共价键和离子键把硅、氧原子和Ca2+,Mg2+,Fe2+等离 子束缚在一起,键电子都是定域电子,贵金属原子在熔渣中不能稳定存在。金属相靠金属键把原子束缚在一起, 原子间的电子可以自由流动。贵金属原子进入金属相可降低体系自由能。锍在高温下具有相当高的导电率(数 值在103~104 S·cm-1范围),且温度系数呈负值,属电子导电。熔锍的性质类似金属,因此,在造锍熔炼过程 中,

  • 陈志坚,刘大伟,张雄文
    2007, 9(5): 17-21.
    PDF

    阐述了桩基础范围内的河床冲刷实时监测的必要性;介绍了水压力传感器监测系统的应用、技术难 点和解决方案。通过潮位监测点的设置,有效解决了水位波动的修正问题,采用依托于基桩的单点定位埋设法 实现了传感器可靠定位和传感器信号的可靠传输,苏通大桥的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实时性、连续性、长 期性和精度高的特点。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桩基础范围内河床局部冲刷的机理。

  • 李果,胡剑飞,姬献征
    2007, 9(5): 22-26.
    PDF

    建立了基于移动卫星天线的控制系统,并针对移动卫星天线模型,设计μ鲁棒控制器,试验结果证 明了控制器有效性;尽管外界环境道路变化不同,移动卫星天线控制系统表现出满意的控制性能。

  • 欧长劲
    2007, 9(5): 27-32.
    PDF

    针对气辅注塑成形的注气压力精确控制要求,设计了具有5层结构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和控制算法,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实现对模糊逻辑规则的优化,改善了系统的适应性。对系统3段压力控制的仿真 分析,验证了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型的可行性,控制效果良好。

  • 贺向东,张义民,薛玉春,闻邦椿
    2007, 9(5): 33-35.
    PDF

    在稳定可靠性设计理论和优化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压杆稳定可靠性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了压 杆稳定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计算方法。在基本随机参数的前两阶矩已知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程序可以实现压杆 稳定可靠性优化设计,迅速准确地得到压杆稳定可靠性优化设计信息。

  • 张建民,肖汝诚
    2007, 9(5): 36-41.
    PDF

    斜拉桥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行为研究是一项涉及斜拉桥质量和安全的关键技术问题。采用空间非线性 有限元模拟了某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的悬臂浇筑过程,引入一阶最优化计算方法来确定斜拉桥的合 理施工状态,求出各施工阶段的斜拉索张拉索力和主梁的预抛高值,并讨论了物理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等因素 对桥梁施工的影响,提出了减小非线性影响的措施。。

  • 熊亦兰,酆广增
    2007, 9(5): 42-45.
    PDF

    在空时分组编码(STBC)的MC-CDMA系统中,根据STBC正交编码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 的基于常模(CM)准则的盲多用户检测算法。该算法基于最小二乘常模算法(LSCMA)的盲多用户检测算法, 算法大为简化,抽头系数减少了一半,性能略有下降。

  • 吴宗之
    2007, 9(5): 46-49.
    PDF

    从风险管理角度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方法进行了分类和论述,提出了基于本质安全思想的工业 事故综合风险管理方法与程序,其核心内容是在常规的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基础上,优先应用本质安全原理来 减少、消除危险,综合采用无源安全措施、有源安全措施或多层安全防护措施与功能安全标准,将风险降低至 可接受水平;提出了本质安全应与清洁生产、绿色化学、循环经济同等纳入优先发展的技术和政策等建议。

  • 郭阳宽,李颖晖,许玮,熊琦,马靖,王勇,宋宇
    2007, 9(5): 50-52.
    PDF

    简述了交互式语音地球仪结构原理;研究了地球仪上首都的无歧义显示、发光二极管的布置以及首 都显示分辨率;制成了交互式语音地球仪。

  • 张正峰,付金强,张发瑜
    2007, 9(5): 53-56.
    PDF

    论述了地形、城市建筑物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的三维模型建立方法;探讨了三维对象模型与地形模型 的匹配问题;分析了虚拟建筑群的三维可视化过程;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了某建筑群的三维建模与可视 化表达,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为进一步进行数字城市的三维建模及可视化设计提供了一种辅助手段。

  • 金银花,李桢业,古辉,汤一平
    2007, 9(5): 57-61.
    PDF

    报告了由知觉、思维、运动3个处理器和短期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构成的研究用计算机实现 人的信息处理模型;把人的信息处理模型安装在一台PC机上,模拟生产操作人员监视锅炉厂模拟机计算机屏幕 的过程表明,视觉信息处理过程取决于画面因素、人的身心状态和知觉处理器参数等与实际生产操作人员的行 为特征相符。此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工业生产中人为操作失误的发生机制,以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

  • 孙静春,席酉民,王军,付永水
    2007, 9(5): 62-71.
    PDF

    通过对煤炭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分类研究,发现尚无在循环经济模式基础上分析主业、产业链影响因 素之间数量关系的科学方法,而系统仿真方法比较适合解决这类问题。依托煤炭主业,设计了一套适于解决类 似大型复杂系统的仿真方法,指出了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以YM集团为例,对其循环经济发展模 式进行了详细的验证,得出YM集团发展循环经济有益的结论,同时说明了该方法在分析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 展模式方面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 鲁金忠,张永康,孔德军,任旭东,邹世坤,王西昌
    2007, 9(5): 72-76.
    PDF

    利用CO2激光相变热处理技术对TC4钛合金电子束焊缝进行了处理,研究了激光功率、光斑直径、辅助气体等激光工艺参数对电子束焊缝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激光相变热处理改善了焊缝残余应力的分布,使焊缝表面残余应力由拉应力转变为压应力,其压应力值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激光光斑直径的减小而增加;辅助气体为O2时残余压应力值比辅助气体为N2大30~40MPa,激光相变热处理显著提高了TC4钛合金电子束焊缝的残余压应力及其使用寿命。

  • 罗枚
    2007, 9(5): 77-80.
    PDF

    以某地区购网有功功率的负荷数据为背景,建立了3个BP神经网络负荷预测模型———SDBP,LMBP 及BRBP模型进行短期负荷预测工作,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针对传统的BP算法具有训练速度慢,易陷入局部 最小点的缺点,采用具有较快收敛速度及稳定性的L-M(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进行预测,使平均相对误 差有了很大改善,而采用贝叶斯正则化算法可以解决网络过度拟合,提高网络的推广能力。

  • 李德军,吕艳华,王润田
    2007, 9(5): 81-84.
    PDF

    泥浆在建筑工程中使用非常普遍,合理地控制泥浆的物理性能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及其质量控制非常 重要,通过声学方法可以有效地监测泥浆的体积浓度等物理参数。在通过声衰减和声速等介质的声学参数反演 泥浆浓度的过程中,数据拟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反演的精确程度。通过模式识别技术,利用聚类算法,对数据 进行分类、归类处理,能有效的地提高反演的准确度。

  • 于吉超,刘德新,冯洪庆
    2007, 9(5): 85-90.
    PDF

    涡流是影响柴油机经济性与排放特性的关键参数,在柴油机设计与改进过程一般通过气道稳态试验 台进行测量与评价。介绍了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气道稳态试验台的设计方案,可以自动控制气门升程和试验压力,适用于生产线。论述和比较了当前常用的测量与分析方法,并在试验台上进行了相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不同测量方法或分析方法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在对不同试验台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时,需要注意由于方法不同所引起的差异。

  • 陈子锦,王福亮,陆守香
    2007, 9(5): 91-94.
    PDF

    通过对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理论分析,证明了该模型的预测值及其变化趋势均具有单调 性,进而提出了GM(1,1)模型的适用性判据,并给出了该判据在火灾风险灰色预测中的应用实例。

  • 胡晓华,徐艳梅,洪振挺,蔡益宇
    2007, 9(5): 95-98.
    PDF

    文章从一个新视角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探讨,着重于对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分析,借鉴企业竞争力评 价方法,以顾客价值理论和整合营销理论为基础,选择营销业绩竞争力、营销信息竞争力、营销战略竞争力、 营销策略竞争力和营销执行竞争力5个评价指标,构建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对其评价方法进行研究。

本期封面

2007年 第9卷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