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7

年份

2023 1

2017 1

2015 1

2011 1

2009 1

2004 1

2003 1

展开 ︾

关键词

-10#柴油微乳剂 1

上游操作 1

丙烯酰胺 1

严格建模 1

侵彻 1

全氟化碳 1

双调线圈 1

反应装甲 1

反相微乳液聚合 1

反相破乳剂 1

天然羧酸盐 1

拟三元相图 1

机理 1

模型 1

1

油包水乳剂 1

油包水乳液 1

油水分离 1

流花油田 1

爆炸成型弹丸 1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流花油田水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郑书忠,滕厚开,王素芳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 第13卷 第5期   页码 41-49

摘要:

针对流花油田采出液组成及工艺流程特点,开发了海上油田水处理成套技术,并在流花油田取得应用,研究与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抑制海上油田H2S、CO2、SRB菌、溶解盐引起的复杂腐蚀,减少污油排放,节约运行成本,确保应用油田采油污水达标处理,生产长周期安全运行。

关键词: 流花油田     反相乳剂     缓蚀杀菌剂    

反相微乳液聚合机理及模型化处理

李晓,张卫英,袁惠根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 第5卷 第1期   页码 69-73

摘要:

在阐述反相微乳液聚合液滴成核及粒子增长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过程的物理模式,并对反相微乳液聚合模型化处理时的关键问题作了扼要讨论。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聚合     机理     模型     丙烯酰胺    

纳米水滴柴油节能型微乳剂的研究和开发

王宏莹,李干佐,郑利强,李辉, 朱长德,宋景泉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4期   页码 21-25

摘要: 从中得到3种廉价高效的-10#柴油微乳剂,其中包括少量的燃烧促进剂、十六烷值改进剂和消烟剂。经台架试验,平均节油率为20 %,NOx排放量下降20 %,每吨乳化柴油节省500元左右。

关键词: 天然羧酸盐     拟三元相图     -10#柴油微乳剂    

膜接触乳——用于油包水乳液分离的超疏水ZIF-8@rGO膜 Article

顾佳慧, 瞿周, 张祥宁, 范红玮, 李春喜, Jürgen Caro, 孟洪

《工程(英文)》 2023年 第23卷 第4期   页码 73-81 doi: 10.1016/j.eng.2022.02.017

摘要:

水-油界面不平衡是实现油包水乳液乳的关键。传统膜通常是依赖较高的跨膜压力破坏界面平衡而实现乳。本文提出了可自然、快速地破坏水-油界面平衡的“接触乳”的概念,开发了一种对有机组分具有高通量的新型乳分离膜。ZGPP膜对油包水乳液具有良好的分离乳性能,在0.15 bar(15 kPa)的低跨膜压力下,分离效率可以达到99.57%,通量可达到2254 L·m‒2·h‒1,且对于表面活性剂稳定的纳米级甲苯水乳液(平均液滴尺寸为57 nm)的体系也可以实现乳分离。“接触乳”概念的提出有望为开发新一代油包水乳液分离的乳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油包水乳液         油水分离     超疏水膜    

炼油工业中的上游操作:静电聚结器的严格建模

Rossi Francesco, Colombo Simone, Pierucci Sauro, Ranzi Eliseo, Manenti Flavio

《工程(英文)》 2017年 第3卷 第2期   页码 220-231 doi: 10.1016/J.ENG.2017.02.013

摘要:

在炼油工业的上游操作中,静电聚结器装置被用来将油包水乳剂中的水从油中分离出来。本文从基本原理出发对影响静电聚结器性能的主要现象进行了描述,并主要针对静电聚结器装置建立了数学机理模型。另外,乳剂液滴的逐步凝结也以动态的形式在建模中被考虑进来,因为这一现象是影响装置操作整体收率的关键步骤。

关键词: 上游操作     静电聚结器     脱盐     严格建模     油包水乳剂    

一种新型聚能甲战斗部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安二峰,沈兆武,周听清,王德润

《中国工程科学》 2004年 第6卷 第6期   页码 85-90

摘要:

针对当前以单罩聚能效应为主的聚能甲战斗部,提出一种新型多罩复合聚能装药结构,探讨了其成型机理和联合甲原理,系统研究了主要装药结构参数对甲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聚能战斗部     爆炸成型弹丸     聚能射流     反应装甲     侵彻    

全氟化碳乳剂19F磁共振成像的最新进展 Review

Anne H. Schmieder,Shelton D. Caruthers,Jochen Keupp,Samuel A. Wickline,Gregory M. Lanza

《工程(英文)》 2015年 第1卷 第4期   页码 475-489 doi: 10.15302/J-ENG-2015103

摘要:

19F磁共振成像(MRI) 的研究可追溯到30多年前。在这30多年间,氢原子核(1H)成像技术迅速发展,并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使得磁共振成像成为生物医学诊断成像技术中不可缺少的支柱。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对19F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但是在过去的十年间,尤其是最近几年,19F成像的研究和临床相关性呈爆发式发展。部分原因归结为MRI仪器、19F/1H线圈设计以及临床前和临床核磁共振仪的超高速脉冲序列的发展。这些成就再加上对解剖生理学分子成像技术的兴趣以及一批创新造影剂的出现使19F的概念进入了早期的临床评估中。本篇综述重点探讨以液态全氟化碳化合物为基础的造影剂,并试图呈现这段丰富的研究和发展历史。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MRI)     双调线圈     全氟化碳     血管生成术     细胞标记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流花油田水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郑书忠,滕厚开,王素芳

期刊论文

反相微乳液聚合机理及模型化处理

李晓,张卫英,袁惠根

期刊论文

纳米水滴柴油节能型微乳剂的研究和开发

王宏莹,李干佐,郑利强,李辉, 朱长德,宋景泉

期刊论文

膜接触乳——用于油包水乳液分离的超疏水ZIF-8@rGO膜

顾佳慧, 瞿周, 张祥宁, 范红玮, 李春喜, Jürgen Caro, 孟洪

期刊论文

炼油工业中的上游操作:静电聚结器的严格建模

Rossi Francesco, Colombo Simone, Pierucci Sauro, Ranzi Eliseo, Manenti Flavio

期刊论文

一种新型聚能甲战斗部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安二峰,沈兆武,周听清,王德润

期刊论文

全氟化碳乳剂19F磁共振成像的最新进展

Anne H. Schmieder,Shelton D. Caruthers,Jochen Keupp,Samuel A. Wickline,Gregory M. Lanza

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