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钢铁行业的能耗高、物耗高、排 放高是个大问题,全国上下都很关注,报刊杂志上 发表了不少评论[1~3] ;但是,大家的看法很不一致,甚 至有些看法是针锋相对。这种情况对于解决我国 钢铁行业的这个大问题十分不利。因此,对这个问 题进行认真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笔者的 基本观点是必须对我国钢铁行业进行宏观调控,才 能从根本上治愈它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的痼疾。

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 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5] 。研究工作所采用 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思维(还原论)和综合思维(整体 论)二者的结合。分析思维的特点是抓住一个东 西,特别是物质的东西进行分析,直至分析到极其 细微的程度,可是往往忽略了整体联系。综合思维 的特点是有整体观念,讲普遍联系,而不是只注意个别枝节或局部。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在“工 业生态学”研究工作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有关理论成 果,主要是一系列概念、公式和图表等[6~9]

《2 扩大视野》

2 扩大视野

全面深入研究钢铁行业的能耗、物耗、排放问 题的关键是扩大视野。在研究工作中,既要关注钢 铁行业内部的各主要参数,又要关注外部的各主要 参数。钢铁行业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社会经 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现将钢铁行业内部、外部必须关注的各主要参 数分别列举并说明如下。

1)钢铁行业内部的参数:a.钢铁行业的能耗 (E),吨标煤/年;b.钢铁行业的物耗(M),吨实物/年; c.钢铁行业的排放(W),吨废物/年;d.钢铁行业的废 物产生量(W′),吨废物/年 e.钢产量(P),吨/年;f.原 生钢产量(P1),吨/年;g.再生钢产量(P2),吨/年。以 上各参数,虽然属于钢铁行业内部的参数,但它们的数值大小,仍与钢铁行业的外部条件有关。

2)钢铁行业外部的参数:a.在役钢量(S), 吨/年;b.实际完成的GDP值(G),元/年;c.国家规划 的GDP值(G′),元/年;d.人口数量(C),人;e.投资量 (Z),元/年。这些参数,虽然属于钢铁行业外部的参 数,看似与钢铁行业无关,但它们却可能会对整个 钢铁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3)七个关键参数的简要说明。a.原生钢产量 (P1):是指某年某国从铁矿石中提炼出来的钢产 量。b.再生钢产量(P2):是指某年某国从废钢中提 炼出来的钢产量。c.在役钢量(S):是指某年某国处 于使用过程中的全部钢制品所含的钢量。所谓钢 制品,是指各种人造含钢制品,包括房屋建筑、基础 设施、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各类容器、生活用品 等。由于各种钢制品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因此,凡 是已报废或不再使用的钢制品中所含的钢量,均不 再计入在役钢量之内。例如,2010年某国的在役钢 量如图1所示。图中,设该年钢制品平均寿命为20 年,故该年该国的在役钢量(若不考虑进出口贸易及 库存量的变化)为S2010= P2010+ P2009+⋯+ P1992+ P1991。 某年某国的在役钢量是支撑该年该国GDP的物质基 础之一。为了把钢产量问题研究清楚,在役钢量的 概念是不可或缺的。

《图1》

图1 某年某国在役钢量示意图[9]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in-use steel[9]

d.实际完成的 GDP 值(G):是指某年某国实际 完成的GDP统计值。e.国家规划的GDP值(G′):是 指按国家正式发布的中长期计划规定的GDP增速, 计算出来某年某国的GDP值(近十多年来,我国五 年计划均规定“人均GDP十年翻一番”)。f.人口数量(C):是指某年某国人口的数量。g.投资量(Z): 是指某年某国中央、地方及社会投入国民经济的资 金量。在投资量中,一部分是投向兴建固定资产 的,所以对钢产量的需求量有直接影响。

《3 绘制网络图》

3 绘制网络图

《3.1 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网络图》

3.1 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网络图

按照钢铁行业内部、外部各主要参数相互之间 的关联情况,绘制了一张“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网络 图”,其中标明了各主要参数在图中的位置以及各 相邻参数之间的比值式,见图2。

《图2》

图2 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网络图

Fig. 2 The network diagram for macro-control on steel industry

《3.2 相邻参数之间的比值》

3.2 相邻参数之间的比值

在网络图上,各对相邻参数之间的比值,如表1 所列。因钢铁行业内部和外部的主要参数共有12 个,故相邻参数之间的“比值”有11个。

《表1》

表1 网络图中各对相邻参数之间的比值表

Table 1 The ratios between neighboring parameters of the network diagram

《3.3 关于网络图的补充说明》

3.3 关于网络图的补充说明

1)网络图很重要,因为它追根朔源,统揽全局; 这张图很好懂,因为它层次分明,经纬清晰;这张图 很实用,因为图中的每一个比值都能使钢铁行业的 EM发生变化。钢铁行业外部的各项比值,直接 影响的是钢产量,通过钢产量的变化再去影响 EM

2)网络图有两种读法:一是由上向下读,即由网 络图顶层的“能耗量、物耗量、排放量”一直读到“人 口数量”为止。这是“由近及远”、“由果到因”的读 法。二是反过来,“由远及近”、“由因到果”的读法。

3)在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的实际工作中,要根据 具体情况,找准少数几个主要参数和参数间的比 值,进行调控。这样,可收到更好的效果。所谓宏 观调控,有点像中医的点“穴”。在这个意义上,这 张图亦可称之为“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的经络图”。

《4 推导计算式》

4 推导计算式

本节将在网络图的基础上,导出一系列计算公 式,为科学地进行钢铁行业宏观调控提供必需的计 算工具。

《4.1 单比值计算式》

4.1 单比值计算式

在每个单比值计算式中,都只有一个比值。

在网络图中,每一对相邻参数之间,都能写出 一个这样的计算式。11个单比值计算式如下所示。

式(1)中,为某年某国钢铁行业能耗,吨标煤/年;P 为某年某国钢产量,吨/年。

式(2)中,为该年该国钢铁行业物耗,吨实物/年。

式(3)中,为该年该国钢铁行业废物排放量,吨废 物/年。

式(4)中,W′为该年该国钢铁行业废物产生量,吨废 物/年。

式(5)中P1 为该年该国原生钢产量,吨/年。

式(6)中,P2 为该年该国再生钢产量,吨/年。

式(7)中,为该年该国在役钢量,吨/年。

式(8)中,为该年该国实际完成的GDP值,元/年。

式(9)中,G′为该年该国规划的GDP值,元/年。

式(10)中,为该年该国的人口数,人。

式(11)中,为该年该国的投资量,元/年。

以上各式虽然看似都很简单,但都很重要。例 如,式(1)告诉我们,研究钢铁行业能耗问题,一定 要特别关注钢产量(P),因为它是影响全行业能耗、 物耗、排放的重要因素。

《4.2 多比值计算式》

4.2 多比值计算式

1)钢铁行业能耗、物耗、排放的多比值计算式 联立式(1)及式(7)~(10),得

式(12)是依据某年某国钢铁行业能耗量(最顶层参数)与该国人口数量(最底层参数)的关联程度 建立起来的多比值计算式。由于这两个参数在网 络图上相隔 5 个层次(见图 2),所以公式中含有 5 个比值。

同理,联立式(2)及式(7)~(10),得

式(13)是在钢铁行业物耗量(M)与人口数量(C)之 间建立起来的多比值计算式,其中也含5个比值。

联立式(3)、式(4)及式(7)~(10)得

式(14)是在钢铁行业排放量(W)与人口数量(C)之 间建立起来的多比值计算式,其中含有6个比值。

如图 2 可见,式(12)~(14)将最顶层的参数与 最底层的参数相关联,都是自上而下、“一竿子插 到底”的计算式。这些计算式可用来对钢铁行业 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和效果,进行综合定量评价。

2)钢产量的多比值计算式。联立式(7)~(10),得

式(15)是在钢产量(P)与人口数量(C)之间(相隔4 个层次)建立起来的多比值计算式,式中含有4个比 值,每个比值对钢产量都有调控作用。式(15)可用 来就4个比值对钢产量宏观调控的具体效果进行综 合定量评价。

3)人均钢产量的多比值计算式。在式(15)等 号两侧同除以人口数量(C),得

式(17)是某年某国人均钢产量(P/C)的多比值计算 式,其中含4个比值。该式表明:某年某国人均钢产 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均GDP,即;二是单位GDP钢产量,即

《4.3 两点说明》

4.3 两点说明

1)前面已经说过,多比值计算式中的每一个比 值都对 EMW 等值有影响。现在要强调的是:这 些比值的乘积,才是影响 EM等值的综合的、最 终的因子。即使每一个比值的变化都不大,但是它 们的乘积就会有较大的变化。例如,式(12)中有5 个比值,其中每个比值只升高1 %,它们的乘积就会 升高5.1 %。因此,在宏观调控工作中,对每个比值 和它们的乘积这两方面都要关注。

2)前述各个多比值计算式都是静态的计算式,而经济运行过程是动态的,式中的各个比值每年都 在变化。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这是必须考虑的问 题。这方面具体的说明可参见5.1节。

《5 回顾过去》

5 回顾过去

回顾过去,得出的判断和主要看法是:G/G′Z/ GS/GP/SP1/P W/W′ 6个比值均过大,致使我国 钢铁行业的能耗量、物耗量、排放量均过大,资源能 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若继续下去,资 源能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若不采取拯 救措施,可能会出现严重后果。

《5.1 G/G′ 比值过大》

5.1 G/G′ 比值过大

近20年来,国家规划的GDP增速是“人均GDP 十年翻一番”,即GDP年均增速约为7.2 %。但是, 在“唯GDP论”思想的误导下,各级政府互相攀比、 层层加码。省级政府把它提高到9 %~11 %,市级政 府进一步提高到 11 %~13 %,个别市甚至提高到 20 %以上。而且,各级政府似乎都有权执行他们自 己制定的规划,而置国家的规划于不顾。这样执行 的结果是:全国 GDP 年均增速高达 10 %,而不是 7.2 %,二者的差别,虽然只有3个百分点,但是在指 数增长的模式下,若干年后,G 值就会比G′ 值高得多 (见图3)。G/G′比值过大,是钢产量过大,钢铁行业 能耗量、物耗量、排放量都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3》

图3 中国1990—2010年期间GDP实际值和规划值

Fig. 3 China’s GDP in reality and in calculation of economic plans 1990—2010

注:以1990年作为基点;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9~12个五年规划纲要[10,11]

《5.2 Z/G 比值过大》

5.2 Z/G 比值过大

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每年都需要有新的投 资。这是正常现象。但投资率过高,主要靠投资拉 动经济是不正常的,是不可持久的。与此同时,投 资率过高也是我国近些年来,钢产量过高的重要原 因之一。因为在国民经济中,钢作为基础和结构材料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每年的投资项目中,哪怕只 有很少一部分用到钢材,对钢产量的拉动作用也是 不小的。近些年来,我国投资率一路飙升,1990年 为 24.35 % ,2000 年 为 36.82 % ,2010 年 上 升 到 69.27 %,2013年竟高达78.59 %[10] ,实属罕见。投资 率过高的问题,是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一个大问题, 也是钢产量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5.3 S/G 比值过大》

5.3 S/G 比值过大

在役钢量与GDP的比值(S/G)是宏观经济方面 的一个指标。一般而言,这个比值的大小,取决于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由 式(12)~(14)可见,这个比值越大,越不利于钢铁行 业的节能、降耗、减排。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 比值逐步增大。2000 年为 1.289,2007 年上升到 1.556,2012年高达1.786(内部计算结果)。那些年 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时期,在此期间S/G稍高一些 是需要的,但这个比值过大,是不正常的。S/G 这个 比值过大,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不正常现象很多, 其中包括: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楼堂馆所、超标建 筑、空置房屋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效益 低下等。浪费、糟蹋了大量钢材。

《5.4 P/S 比值过大》

5.4 P/S 比值过大

同样的道理,钢产量与在役钢量之比,即单位 在役钢的钢产量过大,也不利于钢铁行业的节能、 降耗和减排。2000—2007 年,我国的这个比值从 0.100 5猛增至0.154 7;2008年后因世界金融危机, 此比值回落到0.126 6(内部计算结果)。影响P/S 值 的因素有二:一是钢产量升降情况;二是钢制品平 均使用寿命。下面将就这两个因素对P/S值的影响 进行分析。

1)钢产量升降对 P/S 值的影响。为简明起见, 设2010年某国钢产量为P2010=1.0×108 吨/年,钢制品 平均寿命Δτ =20年。在不考虑进出口贸易和库存量 变化的情况下,说明以下三种情况下的P/S 值。

若在 1990—2010 年的 20 年内,该国钢产量保 持 1.0×108 吨/年不变(见图 4 中曲线①),则 2010 年 该国在役钢量等于20×1.0×108 =20×108 吨。故2010 年该国的P/S =1.0×108 /2×109 =0.05。

《图4》

图4 钢产量升降对P/S 值的影响

Fig. 4 The effect on P/S from changes in steel output

若在 1990—2010 年,该国钢产量持续上升(见 曲线②),则2010年该国的P/S 值必大于0.05,且钢 产量增长越快,此比值越大。

若在 1990—2010 年,该国钢产量逐年下降(见 曲线③),则2010年该国的P/S值必小于0.05,且钢 产量下降越快,此比值越小。

2)钢制品平均寿命对P/S 值的影响。假设钢制 品平均寿命为15年(其他假设同上节),现说明以下 三种情况。若在 1995—2010 年,该国钢产量保持 1.0×108 吨/年不变,则2010年该国在役钢量等于15× 1.0×108 =15×108 吨。故2010年该国的P/S,大于上节 的0.05。

若在 1995—2010 年,该国钢产量持续上升,则 2010年该国在役钢量必小于15×108 吨/年,故P/S> 0.066 7。若在1995—2010年该国钢产量逐年下降, 则 2010 年该国在役钢量必大于 15×108 吨/年,故 P/S<0.066 7。

总之,2000—2007 年,我国 P/S 比值猛增的原 因:一是钢产量增长过快;二是钢制品寿命大幅缩 短。那么,为什么钢制品寿命会缩短呢?我们认为 以下7种现象的影响最为显著,即:拆迁房屋、豆腐 渣工程、烂尾工程、废弃的违规建设项目、淘汰落后 产能、天灾损毁的固定资产、事故损毁的固定资 产。必须说明,以上各现象,虽然都是使P/S 值上升 的重要原因,但情况各异,如何处理,要区别对待。

《5.5 P1/P 比值过大》

5.5 P1/P 比值过大

钢铁工业的铁源只有两个:一是铁矿石,二是 废钢。直接从铁矿石炼出来的叫做原生钢,从废钢 炼出来的叫做再生钢。某年某国的钢产量(P)等于 原生钢产量(P1)与再生钢产量(P2)之和,即 P=P1+ P2;或P1/P+P2/P=1。

长期以来,我国因废钢资源一直较为短缺,所以 P1/P 比值一直过大,而 P2/P 比值过小。近些年 来,这种情况更为严重,P1/P值竟高达0.9左右。

原生钢生产过程的弊端是:吨钢的能源、资源 消耗量和废物产生量都比再生钢多得多;例如,吨 原生钢的能耗约为再生钢的三倍左右。因此,原生 钢比(P1/P)过大,是我国钢铁行业长期以来高能耗、 高物耗、高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为什么我国废钢资源会如此短缺呢?研 究工作已阐明:a.某年某国废钢资源的充足程度是 相对于该年该国的钢产量而言的,主要指标是废钢 资源量与钢产量之比;b.这个比值的大小与该国前 些年的钢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密切相关[12,13] 。现就这 方面的三种典型情况说明如下:在钢产量逐年增长 的情况下,国内的废钢资源必比较短缺。而且,钢 产量增长越快,废钢资源越短缺;在钢产量逐年下 降(或突然下降)的情况下,国内的废钢资源必比较 充足。而且,钢产量下降越快,废钢资源越充足;在 钢产量稳定的情况下,国内废钢资源的充足程度介 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

我国属于上述第一种情况:钢产量持续高速增 长,尤其是近些年来,钢产量超高速增长,废钢资源 当然就短缺或严重短缺。

不过,可以预料,当我国钢产量进入稳定期、下 降期后,废钢资源必将逐渐充足起来,甚至达到十 分充足的程度。届时,P1/比值必将逐年下降,P2/P 比值必将逐年上升。这种变化,对钢铁行业节能、 降耗、减排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5.6 W/W′ 比值过大》

5.6 W/W′ 比值过大

钢铁行业的废物排放量(W)与其废物产生量 (W′)之比,是钢铁行业内部的一个比值。主要是指 脱硫、除尘等末端治理方面做得不够好,在我国不 少地方和企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以及 再资源化等设施,还很不齐全。今后,需进一步配 备和完善起来,降低这个比值。

《6 展望未来》

6 展望未来

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实际上是我国社会经济 系统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控工作 的原则是:协调配套、循序渐进。绝不能只是“硬压” 钢产量(或产能),而不进行全面改革。否则钢产量 是会“反弹”的。今后,改革的主要方向如下所示。

1)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指示即一定要彻底转变 观念,就是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效率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 系的突出位置[14]

2)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五年计划,必须经上一 级政府审查批准后执行,再也不能允许“层层加 码”。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2015年计划,必须按中 央指示精神进行修改,并报上级政府审批。

3)要逐步扭转“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使投 资率逐步回归到正常的区间(约为20 %~30 %)。

4)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使单位GDP钢产量(T 值)逐步降低。改革主要方向是提高钢制品寿命, 提高每吨在役钢的经济产出。如何实施?建议更 多地引入监督主体,参与、监督乃至避免诸如形象 工程、政绩工程、超标建筑、拆迁房屋、豆腐渣工程 等事件的频发。

5)要加大对废钢加工、使用以及电炉钢生产流 程的重视程度。我国的钢产量进入稳定期、下降期 后,再生钢比(P2/P)必将逐年较快上升,要未雨绸 缪,做好有关各项准备工作。

6)更长远的目标,是把单位GDP钢产量降到很 低的程度,使之逐步与发达国家取齐。

《7 结语》

7 结语

1)本文提出了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的网络图和 计算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和方 法。从初步试用的情况看,这套理论和方法较为实 用,用起来也很方便,可作为我国钢铁行业宏观调 控的重要参考。

2)本文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而笔者的知识面 有限,所以希望有关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批评指正。

致谢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徐匡迪院士、殷瑞钰 院士、张寿荣院士和李明俊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支持 和帮助,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