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数千年之前, 祖国的中医学就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为己用, 并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来表述中医学中脏腑功能与脏腑间复杂多变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 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虽然繁杂, 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简而言之, 就是所有脏腑之间都存在着帮助 (生) 、被帮助 (被生) , 司控 (克) 、被控 (被克) 的关系。就人体五脏而言, 任意一脏都会与其他四脏存在上述的四种关系。人体的内环境就是在这样一个平衡有序的状态下健康发展。

五行生克五脏病变相互影响图 (见本期封面) , 是王文奎先生积多年对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之心得, 结合《内经》治病必求于本, 本于五脏阴阳的思想绘制而成。此图形象地诠释了中医最基本的理论, 即阴阳五行和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五行生制化, 囊括了人体生命运动的形成及其生理与病理关系, 并包含了疾病在不同因素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众多形式和症状, 即使疾病千变万化, 不出此图。

如图中的5个椭圆和五角形, 表示的是人体五脏 (腑) 之间的功能联系, 以及它们与自然界中五行属性的对应关系。人体五脏 (腑) 功能联系的方式存在生克制化的双重关系, 生克制化的目的是要达到人体功能状态的平衡与协调。人体要保持正常的生命健康状态, 就必须要有五脏 (腑) 间生克制化平衡为基础, 只有五脏 (腑) 生克制化平衡协调, 才能表现出阴阳平衡, 精神乃治, 也就是中医的生理观。如果五脏 (腑) 间生克制化的关系出现太过或不及的失常状态, 就会阴阳失调, 疾病就会产生, 这就是中医的病理观。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五脏 (腑) 和五行的对应关系之间, 存在若干大三角和小三角, 在每一个大三角和小三角中, 都包含人体五脏 (腑) 中任意三脏 (腑) , 并分别对应自然界五行中之三行, 三者之间都存在生克制化关系, 都要达到平衡协调, 其中任意三角之间环环相扣, 周而复始, 相互协调, 共同平衡。同时还可以看出, 五脏 (腑) 和五行任意两者之间, 只存在或生或克的单一关系, 而只有生或克是不能也不可能出现平衡协调状态的, 有且只有至少三者之间才会存在生克制化的双重关系, 才能有平衡存在, 有了三者之间的平衡基础, 进而才能达到五脏 (腑) 的全面平衡, 这种三角形关系, 是人体生命的机理, 它们之间相互维系, 形成了“三维守恒”运动, 人体的生命运动就是依此而化生的。这种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三维守恒”法则。

三维守恒法则对人体病理方面的体现, 以肾水为例, 当肾水太过时, 存在着肾水、肝木、心火;肾水、肝木、脾土;肾水、肝木、肺金;肾水、心火、脾土;肾水、心火、肺金;肾水、脾土、肺金之间构成的六种状态下的三维关系。当肾水不及时, 同样存在着上述六种三维关系。在肾水太过或不及的失调状态下, 具体应用哪一种三维关系, 并使生克制化达到平衡, 要依据临床中的具体表现, 摸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传递规律, 运用五脏阴阳辨证方法, 在众多三维关系中, 把握主要矛盾, 解决突出问题, 促使三维守恒, 进而达到五脏间的平衡, 人体由病理恢复到生理。其他各脏和各行, 每三维之间, 生克制化关系与此相同, 以理相推。

人体五脏的相互生克地不断运行中促使五脏阴阳相互协调, 达到平衡。每一个三角形关联均制化平衡, 则五脏、五行彰显平衡, 阴阳平秘, 整体协调, 人体和合, 生命长寿。若有一个生克制化失常, 生克太过或不及, 就会导致其他三角失去平衡, 最终导致五脏功能失衡, 人体的生命运动就不能正常运行, 疾病就会产生。这不仅是人体生理、病理、生命运动的机理, 也是大自然运动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规律。

图中还囊括了人体的一切病理关系, 并分别列举了各脏腑之间在病理变化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 据此可对人体进行生理和病理的论证和分析。故此图既是人体的生理、病理、生命运动图, 又是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转归的万病归宗图, 是王文奎先生对传统中医理论深刻认识的心血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