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 前言

现河采油厂低渗透油藏目前已探明含油面积 148 km2 ,地质储量 11685.27 万t,已动用含油面积 108.29 km2 ,动用地质储量 9583.67 万t,储量投入规模、产量比重逐年加大,是采油厂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阵地。低渗透储层具有埋藏深、渗透率低、孔隙度小的特点。水力压裂是改造油气层的有效方法,是油水井增产增注的重要措施。为了了解压裂时产生裂缝的方位(方向)、裂缝长度、裂缝的高度(范围)和产状以及地下主应力方向,为布井和井网调整提供依据,避免油井发生水淹、水窜现象,因此需要进行压裂裂缝监测。

裂缝监测有多种方法,如示踪剂方法、电位法、地倾斜方法等。示踪剂方法滞后,可靠性受监测井的周围分布井所在位置的限制;电位法受气候、深度限制,且需较多的测点,测区范围有限;地倾斜方法也受深度限制,且与覆盖层厚度、品质有关,需较多的测点,测区范围有限;只有微地震方法即时,控制范围大,适应面广,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1]

《2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2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压裂或高压注水时,由于地层压力的升高,根据摩尔-库伦准则,沿着裂缝边缘会发生微地震。记录这些微地震,并根据微地震走时进行震源定位,由微地震震源的空间分布可以描述人工裂缝轮廓。微地震震源空间分布在柱坐标系 3 个坐标面上的投影,可以给出裂缝的三视图,分别描述人工裂缝的长度、方位、产状及参考性高度[2] 。监测使用平面微地震台网,该台网 6 分站,无线传输,主站记录分析,可以实时显示记录、分析结果,从主站计算机屏幕上可以实时看到人工裂缝发育趋势。图 1 是监测台站布置示意图。

《图1》

图1 微地震台网分布图

Fig.1 Monitoring station distribution of microseismic

用6 个放在地面上的地震仪,接收来自同一个地震源的地震波到时,由于地震波到达不同的台站,路径不同,到时也不同,用到时差计算出微地震位置。依据微地震震源特征,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微地震信号识别理论,用监测得到的微地震点的空间分布及其三视图描述人工裂缝轮廓,实时给出人工裂缝监测结果[3]

《3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情况》

3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情况

近年来,加大人工裂缝监测力度,尤其是 2011 年以来,对每口压裂井均进行裂缝监测,为油田布井、井网调整、注水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3.1 实施人工裂缝监测,为新区产能建设方案井网部署提供参考》

3.1 实施人工裂缝监测,为新区产能建设方案井网部署提供参考

针对近几年低渗油藏新建产能块的方案评价井、滚动井进行裂缝监测,为井网部署提供了依据。如王 664 块,为 2008 年新建产能块,含油面积 1.44 km2 ,石油地质储量 81.24 ×104 t,主力油层为沙四段,油藏埋深 2600 m,孔隙度 19.5 %;渗透率 23.5 ×10-3 μm2 ,压力系数 1.05,地温梯度 3.6 ℃ /100 m,为一常温常压、中孔、低渗透、稀油构造-岩性油气藏。

为了解区块应力方向,对王 644-斜2 井进行压裂裂缝监测,如图2、图3 所示,其压裂参数及进水裂缝尺度见表1。

《图2》

图2 王 664 -斜 2 井人工裂缝监测结果平面图

Fig.2 Plan view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 for Well Wang664 -inclined 2

《图3》

图3 王 664-斜 2 井压裂近井裂隙分布图

Fig.3 Fissures distribution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 for Well Wang664 -inclined 2

《表1》

表1 王 644-斜 2 井压裂参数及进水裂缝尺度

Table 1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 for Well Wang 664 -inclined 2

王 644-斜 2 井压裂监测的人工裂缝方向为北东东向,主缝北东向,有 3 个显著的支缝,为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向。

再对王 644-6 井进行压裂裂缝监测,如图 4、图 5 所示,其压裂参数及进水裂缝尺度见表 2。

《图4》

图4 王 664-6 井人工裂缝监测结果平面图

Fig.4 Plan view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 for Well Wang 664 -6

《图5》

图5 王 664 -6 井压裂近井裂隙分布图

Fig.5 Fissures distribution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 for Well Wang 664-6

《表2》

表2 王 644 -6 井压裂参数及进水裂缝尺度

Table 2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 for Well Wang 664-6

 王 664-6 井压裂监测的整体人工裂缝方向为北东东向,主缝北东向,有 3 条显著的支缝,为北东向、北西向、北西西向。

根据王 664-斜 2、王 664-6 井的压裂裂缝监测结果,对部署井网进行适当调整,避开在水井注水主流线方向部署油井,因边部储层变薄,物性变差,适当缩短井距,增加储量控制程度,如图 6 所示。采用 350 m ×250 m正方形井网,部署油水井 13 口。区块投入开发后,当年建产能 2.7 万t。

《图6》

图6 王 664 断块注采井网图

Fig.6 Water-flooding well net for failure block Wang 664

《3.2 实施人工裂缝监测,为动态分析、注采调整提供依据》

3.2 实施人工裂缝监测,为动态分析、注采调整提供依据

3.2.1 搞清裂缝方向,调整注采井网

如对老区油井河 148-斜 35 井进行压裂裂缝监测,如图 7、图 8 所示。

河 148-斜 35 井压裂监测的人工裂缝方向为北东东向。主缝北东东向,有两条显著的支缝,为北东向、北西西向。高度不平稳,由东向西升起;两翼裂缝长度不对称,西翼偏长。近井原生裂隙中等发育,为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向、北西西向。倾角为 6 °,裂缝面倾向东南,见表 3。

《图7》

图7 河 148 -斜 35 井人工裂缝监测结果平面图

Fig.7 Plan view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 for Well He148 -inclined 35

《图8》

图8 河 148 -斜 35 井压裂近井裂隙分布图

Fig.8 Fissures distribution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 for Well He148 -inclined 35

《表3》

表3 河 148-斜 35 人工裂缝参数及进水裂缝尺度

Table 3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 for Well He148-inclined 35

根据河 148-斜 35 井压裂裂缝监测结果,裂缝方向为北东 78.9 °,关注水井水驱方向,避免水淹水窜,转注河 148-斜 25、河 148-斜 35,对应油井均出现见效情况,如油井河 148-斜 27 井,见效后日产油能力由 0.9 t达到 8.6 t,累计增油 0.36 万t。

3.2.2 搞清裂缝方向,水井调配避免水淹水窜

2010 年对河 143-斜 77 井的压裂过程进行了监测,如图 9、图 10 所示,其人工裂缝参数及进水裂缝尺度见表 4。

《图9》

图9 河 143 斜 77 井人工裂缝监测结果平面图

Fig.9 Plan view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 for Well He143 -inclined 77

《图10》

图10 河 143-斜 77 井压裂近井裂隙分布图

Fig.10 Fissures distribution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 for Well He143 -inclined 77

《表4》

表4 河 143-斜 77 人工裂缝参数及进水裂缝尺度

Table 4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result for Well He143 -inclined 77

河 143-斜 77 井压裂监测的人工裂缝方向为北东 66.1 °,与水井河 143-斜 44 井水驱主流线方向基本一致,为避免出现水淹水窜现象,及时对水井河 143-斜 44 井进行动态调配,由 40 m3/d调整到 15 m/d,有效控制了油井河 143-斜 77 井的含水上升,目前该井日油 5.4 t/d,含水 14 %,仍控制在低含水阶段。

2008 年以来,现河地区已成功实施裂缝监测 79 井次,为低渗透油藏注采井网部署、动态分析和注水方案调整提供了依据,为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4 结语》

4 结语

1)人工压裂裂缝监测可以为油田布井、井网调整、注水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对压裂层段裂缝方位、长度、高度等的深入了解,可以加深地质工程师对区块的认识,确保油水井措施制定、注采方案调整的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