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前言

中国是渔业大国。2017 年,中国水产品的总 产量已达 6.901×107 t,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 1/3 以 上,渔业产值达到 12002.91 亿元,渔民人均纯收 入达到 16 904.2 元,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为 49.91 kg, 水产品进出口额达到 301.12 亿美元。渔业为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渔民增收等做出了重要贡 献。中国又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水产养殖产 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70 % 以上。根据《中国渔业统 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17 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 为 5.142×107 t,养殖产品占水产品总量的 74.51 %, 其中,海水养殖产量为 1.963×107 t;全国水产养 殖面积为 8.346×106 hm2 ,其中,海水养殖面积 为 2.167×106 hm2 。中国水产养殖业经过多年发 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产业。进入 21 世纪,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渔业生 态文明建设成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 在分析渔业环境现状与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阐明了 渔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识别了重点水域 的主要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了我国渔业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目标、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我 国渔业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渔业环境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二、渔业环境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外源污染严重影响渔业水域环境质量》

(一)外源污染严重影响渔业水域环境质量

根据 2016 年《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 类和化学需氧量(COD)的超标率分别为 85.1 %、 61.8 %、5.2 % 和 23.6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仍是 主要的污染指标;江河天然重要渔业水域总氮、总 磷、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挥发性酚 及铜的超标率分别为 99 %、52.6 %、6.2 %、24.1 %、 0.7 %、2.2 % 和 2.6 %,总氮、总磷超标比例相对 较高;湖泊、水库重要渔业水域总氮、总磷、高锰 酸盐指数、石油类、挥发性酚及铜的超标率分别为 96.6%、87.0%、64.6%、8.6%、0.4% 和 13.9%,总氮、总磷和高锰酸钾指数超标比例相对较高 [1]。 渔业环境中外源污染物主要有氮、磷、COD、石油 类和重金属等,而陆源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以入 海污染物为例,《2016 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显示,全国 61 条河流入海污染物排放量 CODCr 为 1.372×107 t,氨氮为 1.9×105 t,硝酸盐氮为 2.27×106 t,总磷为 1.8×105 t,石油类为 4.6×104 t, 重金属为 1.4×104 t。

《(二)生态灾害和污染事故造成渔业经济损失严重》

(二)生态灾害和污染事故造成渔业经济损失严重

2015 年,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 35 次,累 计面积约 2 809 km2 。2015 年是近 5 年来赤潮发现次 数和累计面积最少的一年,与近 5 年平均值相比, 赤潮发现次数减少 18 次,累计面积减少 2 835 km2 。 近年来,我国近海浒苔绿潮频繁爆发,对近海增养 殖区和天然渔场造成严重威胁。我国淡水有害藻 华的爆发频率和影响面积与前几年相比没有明显下 降。1999—2016 年渔业污染事故次数与经济损失, 如表 1 所示。2016 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 故 68 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 300 万元,是 1999 年 以来渔业污染事故发生次数和经济损失最少的年 份。总体来说,中国渔业污染事故的次数和经济损 失虽然有所降低,但重大渔业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 损失依然严重。

《表 1》

表 1 1999—2016 年渔业污染事故统计

 

《(三)建设项目活动开发侵占渔业水域》

(三)建设项目活动开发侵占渔业水域

建设项目活动开发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占用渔业水域,引起鱼卵、仔稚鱼、渔业生物、 底栖生物及浮游生物栖息地的丧失;二是改变渔业 水域生物、化学及物理环境,进而影响渔业生物的 生长、发育及繁殖。以渤海为例,根据国家海洋局 的统计数据,山东、河北、辽宁和天津三省一市确 权的海域使用面积由 2002 年的 8.4×104 hm2 增加 到 2013 年的 2.75×105 hm2 ,所占全国海域使用面 积比例由 37.8 % 增加到 78.6 %。

《(四)水产养殖污染对水域环境质量有负面影响》

(四)水产养殖污染对水域环境质量有负面影响

一方面水产养殖可减排 CO2、缓解水域富营养化,促进渔业绿色低碳发展。滤食性贝类、某些棘 皮动物、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等清洁生物可以去除 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转化成有价值的产品。 据估算,2014 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从近海海洋移出 1.68×106 t 碳,淡水滤食性鱼类等养殖从内陆水域 移出约 1.6×106 t 碳,两者合计对减少大气 CO2 的 贡献相当于每年造林 1.2×106 hm2 。另一方面,水 产养殖的氮、磷等污染物排放是重要的面源污染。 水产养殖过程中需要向水中投放大量的饲料、渔用 药物等,除养殖对象吸收外,养殖水体中的残饵、 排泄物、生物尸体、渔用营养物质和渔药大量增加, 造成氮、磷和渔药以及其他有机物或无机物质超过 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排放后导致对水环境的污染。 研究表明,以现在的饲喂方式,投喂饲料的 80% 被 鱼摄食,但其中只有 20% 用于鱼体增重,其余 60% 作为粪便排出体外;另外的 20% 作为残饵直接排放 到水环境中。由于水产养殖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不健 全,养殖生产者的质量意识不高,养殖过程中违规 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氯霉素等禁用药物的问 题比较突出,造成产品的药物和有害物残留超标问 题比较严重。近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多次因质量问题受到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多宝鱼”“长 江毒鱼”等事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总体上水产养殖的污染负荷所占比例较小,但某些 海湾、湖泊和水库,水产养殖也会成为环境污染的 主要来源(见表 2)[2~17],这与局部水域的水动 力交换条件、生产方式以及养殖模式密切相关。

《表 2》

表 2 不同水域水产养殖污染负荷占总污染负荷比

 

《三、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识别》

三、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识别

《(一)渤海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识别》

(一)渤海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识别

渤海沿岸有许多大小河流入海,水质肥沃,饵 料生物丰富,是黄海、渤海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场 和索饵场,在黄海、渤海渔业生产上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18]。渤海渔业资源已岌岌可危,从 1982 年 的 75 种下降到目前的 30 余种,主要资源以中上层 小型鱼类为主。传统经济鱼类像带鱼、小黄鱼、真 鲷等濒临绝迹,蓝点马鲛、黄姑鱼、鲈、银鲳等也 是日渐减少,渤海底层的水生物资源,只有 20 世 纪 50 年代的 1/10。中国对虾年渔获量在 1983 年、 1992 年和 1998 年分别为 1.43×104 t、4.9×103 t 和 1.7×103 t,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

渤海近海海域污染严重,富营养化海域也主 要集中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的近岸局部区 域,第Ⅳ类和超Ⅳ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 1.142×104 km2 ,约占渤海总面积的 15 %。主要超 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等。2006— 2013 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总体呈加重趋 势,未达到第Ⅰ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由 2.008×104 km2 增加至 3.34×104 km2 ,其中劣Ⅳ类 海域面积由 2 770 km2 增加至 8 490 km2 [2]。陆源污 染排海压力大、围填海开发活动频繁、海洋环境 灾害频发也是影响渤海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重 要因素。

《(二)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识别》

(二)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识别

长江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 库、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自 1961 年以来,因水利建设事业大规模展开,江 湖阻隔日益严重,大量围湖造田导致江湖水面迅速 缩小,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渔业资源产量开始 下降。1961—1978 年的平均产量仅为 2.337×105 t。 到 20 世纪 80 年代,鱼产量年均波动在 2×105 t 左 右,20 世纪 90 年代鱼产量约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半;而到 2011 年,捕捞量已经不足 1×105 t。尤 其是长江口区刀鲚、凤鲚等鱼类资源急剧衰退。

人类活动对流域系统直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筑 坝拦水、调水等水利工程。据统计,至 2000 年左 右长江流域已建设水库 4.4 万座。目前长江干流总 体水质较好,但局部地区环境容量已经接近或达到 发展的临界点,部分干流城市污染严重,截至 2012 年,长江干流Ⅳ类、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总监 测断面的 13.8 %,高于 2004 年的 5.7 % [19]

《(三)舟山渔场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识别》

(三)舟山渔场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识别

舟山渔场渔业资源衰退严重。经济鱼类的产 量急剧减少,比重下降,特别是舟山渔场传统渔业 捕捞种类的“四大家鱼”,产量从 1974 年占海洋捕 捞总产量的 76.96 % 下降到 1984 年的 36.06 %,到 2008 年只有 1.13 %,以至于下降到现在的 1 % 以 下。尤其是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 获量逐年下滑,从资源繁盛期的 3 t/kW 降低到现在 的 0.5 t/kW 以下,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同时,渔捞 种类逐渐低值化、低龄化、小型化,捕捞渔获物平 均营养级处于下降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蓬勃的经 济发展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垃圾,也通过径流等不同途径进入舟山渔场海区。近年来,舟山 渔场主要为劣Ⅳ类水质,沿岸地区对滩涂和港湾的 围垦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四)鄱阳湖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识别》

(四)鄱阳湖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识别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渔业资源十分 丰富。调查表明,鄱阳湖渔获量和渔获物组成与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变化较大,渔获物明显以鲤、 鲫、鲶、黄颡鱼等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超过 90 %,“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降至 6.4 %, 甚至更低,刀鲚等洄游性鱼类已非常少见,渔获量 逐年下降,渔获物趋于低龄化、小型化和低质化。 大规模的围垦 , 使鄱阳湖湿地面积减少 1 203 km2 , 许多进出产卵场的通道被堵塞,鲤鲫鱼良好产卵场 由 20 世纪 60 年代的 5.2×104 hm2 减少为现在的不 足 2.6×104 hm2 。局部的泥沙淤积加速了鄱阳湖渔 场的消失,堵塞产卵场通道。

《四、渔业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渔业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发展思路》

(一)发展思路

走绿色低碳和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以创新驱 动发展为动力,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拓 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促使国家重大需求与 可持续发展相协调,推动渔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规划目标》

(二)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走绿色低碳和环境友好的发展道 路,以实现渔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养护为目标。遏制 渔业环境恶化的势头,逐步改善、修复和养护渔业 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功能, 为我国渔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 基础条件和坚实保障。

具体目标:到 2025 年,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 境逐步得到修复,渔业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主 要污染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监测站位超 标比例控制在 50 % 以内,渔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明显增强,水产养殖环境监测、评估和修复的关键 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 2030 年,重要渔 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无 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监测站位超标比例控制 在 10 % 以内,渔业环境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渔业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优良状态,渔业资源实现可 持续利用;建立完成渔业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网络 体系,水产养殖环境监测、评估和修复的关键核心 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措施与建议》

(三)措施与建议

1. 严控渔业水域外源污染

实施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工业 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向渔业水域排放, 逐步降低外源污染对渔业环境的影响。

2. 合理规划养殖布局,减少养殖自身污染

根据环境容量和养殖容量,合理规划水产养殖 的区域布局,优化养殖结构,大力发展健康、生态、 可持续的碳汇渔业新生产模式。由于缺少强制性养 殖废水排放国家标准,水产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成为 空谈。因此,水产养殖业的废水排放问题亟需引起 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 划定渔业生态红线

根据渔业资源与环境的重要行、敏感性和脆 弱性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三场一通道” 等重要渔业水域全部纳入红线区域,实施严格的 “渔业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养殖水域最小使用面 积保障线应设置在 9×106 hm2 以上。

4. 加强渔业资源与环境的长期性、基础性监测

针对我国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还存在着监测网 络不全面、监测指标体系不系统、监测相关法律法 规不完善、应急与预警能力不足、监测关键技术研 究有待加强、监测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建立完善 和全面的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5. 加强内陆和近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

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方式加强渔业养护 与环境修复,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6. 实施重大渔业创新工程

实施渔业环境监测、评估与预警智能化工程, 新型污染物识别与控制工程,节能环保型水产养殖 模式提升工程,受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重建工程, 渔业近海海洋牧场建设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工 程,水产增养殖生态环境调控与修复技术集成与示 范,渔业污染事故、生态灾害应急监测与生物资 源损害评估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渔场(区)资 源养护与环境修复示范工程等重大渔业创新工程, 促进渔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渔业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保障国家权益和渔 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