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15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3-11-20
    

  • 全选
  • 何继善
    2013, 15(11): 4-11.
    PDF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扩大,诸多大型工程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工程管理实践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学者对工程管理也在不断地总结归纳,并努力逐步形成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探究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成为构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关键。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工程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初步总结出工程管理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协同创新,构建和谐”,并试对工程管理做了全面的定义。希望有助于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

  • 孙凯,刘人怀
    2013, 15(11): 12-18.
    PDF

    在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工程运营阶段的历时最长、成本投入最大,且是工程效益体现的主要环节。在工程运营阶段的成本投入中,能源、人力资源及设备更新占了很大的比重,对这些成本的有效控制,是信息化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工程运营阶段,工程管理机构与客户及合作伙伴共同构成信息化的主体,工程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协作是信息化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机场信息化为例,对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继承与创新进行了探讨。

  • 吴季松
    2013, 15(11): 19-23.
    PDF

    本文阐明了生态文明产生的科学基础与工程内涵,像土木工程依靠地基一样,认识生态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核心。提出了地域生态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指出新型生态工程是适应生态承载力的工程,以桂林地区的水利工程为例提出了生态工程的“四生”原则。指出新型城镇是叠加在地域自然生态系统上的人工生态系统,新型城镇的大规模工程建设应遵照生态工程原则进行。

  • 鲁贵卿
    2013, 15(11): 24-30.
    PDF

    简要分析建筑业的当前现状,指出建筑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薄弱是影响整个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关键因素之一。从都江堰治水奥妙中汲取工程管理哲学的丰富营养,创造性地提出并建立“都江堰三角法则”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结合国有大型建筑工程企业的十年实践,论述“都江堰三角法则”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内涵及应用成效。

  • 刘合
    2013, 15(11): 31-35.
    PDF

    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始终用哲学的思维指导我们的工作,特别是大庆油田是靠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即《矛盾论》、《实践论》起家的,依靠哲学的思维在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完善管理和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具有大庆特色专业技术的管理系统。本文就采油工程系统应用“两论”的思想,认真分析影响4.0×107 t稳产的主要矛盾和对策,用实践的科学方法论,指导攻关的技术思路和措施,为大庆油田4.0×107 t 稳产不断发挥了保障作用。

  • 凤懋润,赵正松
    2013, 15(11): 36-43.
    PDF

    世纪之交,中国开展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路桥工程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建设技术跨越式发展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纵观世界交通发展,比较欧洲、美国、日本、中国路桥建设,提炼出“共性”成功经验:“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体现交通工程的价值取向,“国家战略,社会行动”构建交通大动脉、“需求引导,创新驱动”桥梁技术的世纪攀登、“管理创新,质量振兴”提升工程建设的品质。在理性认识我国建设成绩的同时,反思具有国情特色的深层次影响质量与效益的问题,揭示违反科学的建设行为、路桥建养中的粗放管理问题,探讨加强社会管理与营造安全软环境。

  • 邵安林
    2013, 15(11): 44-48.
    PDF

    我国铁矿资源储量总体上都是贫矿,资源利用水平低。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鞍钢矿业)在工程哲学指导下,在现有技术集成和创新的基础上,创建了“五品联动”工程管理模式。将包含地质工程、采矿工程、配矿工程、选矿工程、冶炼工程在内的矿冶工程看作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地质品位、采矿品位、入选品位、精矿品位和入炉品位5 种品位,以矿冶工程的总成本为目标,集成优化。“五品联动”模式的提出和应用,解决了贫铁矿利用难题,为实施“自给为主”的资源战略提供了支撑。

  • 曹耀峰
    2013, 15(11): 49-52.
    PDF

    针对普光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面临的诸多世界性技术难题,按照“学习借鉴、攻关创新、集成应用”紧密衔接的科技创新路径,组建产学研一体化技术攻关团队,形成开放式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攻关与现场先导试验良性互动,成功推动了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的研发与配套、关键装备国产化、标准体系建设及其工业化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开发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乃至世界复杂山地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做出了贡献。

  • 陈如桂,陈加猛
    2013, 15(11): 53-61.
    PDF

    本文立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政府主导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总体建设目标定位;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导向,研究政府主导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的综合集成管理;并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大学城和广州国际金融城等政府主导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典型案例进行实践和探索。

  • 林茂光,王乾坤,王松俊,王予东
    2013, 15(11): 62-66.
    PDF

    本文从工程哲学的视角,对军事工程建设和谐管理理论基础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进行了剖析。

  • 向巧
    2013, 15(11): 67-73.
    PDF

    军用特别是歼击机发动机的设计、制造、维修比其他所有航空发动机都更难掌握,被极少数国家垄断,核心技术概不转让,表现为高风险、高投入、高壁垒、高成本。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与制造还没有走出自主研发道路,长期靠测仿与进口满足需求。国内某企业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努力,已实现我国所有歼击机发动机(包括在研机使用的发动机)的自主维修,技术、能力、质量、效率、成本等达到或超过引进国水平,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特别是数十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再制造技术研发与工程化应用,为军用航空发动机自主维修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杨文武
    2013, 15(11): 80-86.
    PDF

    中国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加速城镇化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就是以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城市发展(TOD),整合资源以激发、创造轨道和城市发展的正能级,创新体制和创新技术以优化资源配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实现可持续的多赢目标。本文剖析香港“铁路+物业”综合发展模式的内涵,以深圳地铁6 号线TOD研究项目为例,讨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管理议题,探索轨道带动新城镇发展和城镇发展反哺轨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陈晓红
    2013, 15(11): 87-91.
    PDF

    深入分析了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做出的战略部署,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联系,介绍了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标准体系构建、十大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十大环保工程建设、十大低碳清洁技术推广为着力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效,在此基础上,研究指出了深入推进“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与问题,最后以改革创新为重点,从制度红利、法治红利、发展红利和市场红利四个角度提出了深化“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改革建设的建议。

  • 徐长山,屈磊
    2013, 15(11): 92-96.
    PDF

    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构建人工自然的“造物”活动,具有多维属性,包括工程的阶段性、整体性、动态性、矛盾性、创新型、开放性、人文性、风险性、伦理性、价值性十个方面。这十个方面的属性是对工程特征全貌的一种概括,而且是具有哲学意义的抽象。本文正是从哲学意义上对工程的多维属性进行的解析。

  • 王进
    2013, 15(11): 97-102.
    PDF

    微观工程伦理学着重关注工程师个人的责任伦理和职业伦理,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助推工程创造与社会发展间的双螺旋上升更加广泛快捷,同时工程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却呈现脱缰之势,从工程共同体的群体视角“全景式”地建构宏观工程伦理学势在必行。这一宏观转向涵盖4 个方面的内容:工程整体与社会的关系,工程师在更广阔社会语境下的职业责任,工程决策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影响以及工程在为子孙后代提供优质永续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这有助于工程师更好地践行“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促进人类福利”的伦理准则,并使工程能同时满足人类对“近用”的期待和对“远用”的关怀。

  • 王青娥,王孟钧,郑俊巍,朱卫华
    2013, 15(11): 103-107.
    PDF

    中国工程管理的理论研究总是沿袭西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思想,缺乏对具有本土特色的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过程,按照科学的理论体系构建方法,构建了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概念模型,即“树”模型。“树”模型将工程管理的基础理论、主体理论以及应用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生动地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理论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开放、动态、发展的特点。

  • 郭峰,蔡艺卿,王飞球
    2013, 15(11): 108-112.
    PDF

    为改善我国公共文化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分析了公私伙伴关系(PPP)模式在公共文化建设项目的应用。本文研究对象是PPP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公共文化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分析了PPP 模式在我国公共文化建设项目的适用性及优势,以宁波文化广场为例分析了PPP 模式的应用过程,并提出实现我国公共文化建筑PPP模式的几点建议。

本期封面

2013年 第15卷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