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中深孔爆破在奥运会飞碟靶场石方开挖中的应用,在复杂环境下,采用孔外多段毫秒延时、低单耗、加长填塞等技术措施,较好地控制爆破振动及飞石的危害。在不良地质条件下采用预裂爆破技术,优化预裂爆破参数,保证了边坡的平整。对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可为同类条件下的爆破提供参考。
采用蒙特卡罗程序MCNP/4B模拟计算了功率为30 kW的低浓化医院中子照射器的堆芯物理参数,设计了合理的堆芯布置方案、235U富集度、控制棒价值、后备反应性和停堆深度,得到固有安全性较高、寿期达10年且无需换料、采用低浓化UO2燃料的医院中子照射器的堆芯物理设计方案,为后续反应堆工程设计以及硼中子俘获治疗肿瘤用中子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市场需求、排放法规、燃油经济性、客户满意度和成本是影响车用发动机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汽油机相比,现代柴油机在上述方面大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现代柴油机技术已成为乘用车发动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国乘用车柴油机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亟需突破包括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管理及标定技术等技术难点。建议自主开发低油耗、低污染物排放的高效清洁乘用车柴油动力,以满足我国未来乘用车大市场的需求。
“中国汽车整车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运用当前国际同类研究通行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我国汽车整车产品开发能力评价体系,并借此分析影响整车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第二,摸清我国整车企业技术能力的底数,了解企业整车开发技术的掌握情况,为此课题组沿着整车开发流程提炼出了具备整车开发能力的企业必须掌握的190项关键技术,并希望借此在产品开发能力建设方向上对企业给予必要的引导。课题组历时一年多的研究工作中,共对102家国内整车生产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介绍了用于燃烧场温度、组分、火焰构造和流场速度等参数测量的相干反斯托克斯喇曼散射、自发振动喇曼散射、激光诱导荧光和OH示踪测速实验系统,给出了在预混火焰、高能固体推进剂瞬态燃烧场和超声速高温流场测量的部分实验结果,并分析了激光作用区域燃烧场温度、主要组分及流场速度的分布和火焰构造。
主要论述了全静压受感器的冰风洞试验技术,着重介绍了该仪器的冰风洞试验项目、试验条件及参数测量校准方法,并从航空仪器仪表公司的冰风洞的自身特点出发,论述了该仪器冰风洞试验的效果及据此提出的改进建议,为今后国内对相应的小型仪器仪表或缩比模型进行冰风洞试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介绍了快直线型变压器(FLTD)脉冲源的技术特点;概述了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与俄罗斯强流电子学研究所合作研制的FLTD-Z模块的新进展,基于FLTD拟重复频率运行的针对聚变能源(IFE)应用的原理性样机Z-POP装置,以及下一代惯性约束核聚变(ICF)和IFE用的指标为6 MV,60 MA/90 MA和100 ns FLTD型直接驱动脉冲源的概念设想;初步分析了FLTD直接驱动源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
针对综合集成研讨厅进行复杂决策问题研讨时,群体专家提出的众多定性意见最终如何实现收敛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交互式遗传算法模型的群体论证方法,使专家的群体思维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达成共识。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获得复杂决策问题的优化解,且更符合实际的研讨论证过程。
主要介绍了箍缩聚焦二极管和自箍缩离子束二极管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发展的阳极杆箍缩聚焦二极管的理论模拟和实验结果,在“闪光二号”加速器和2 MV脉冲功率驱动源上进行了阳极杆箍缩二极管实验,二极管输出电压1.8~2.1 MV,电流40~60 kA,脉宽(FWHM)50~60 ns,1 m处的脉冲X剂量约20~30 mGy,焦斑直径约1 mm,X射线最高能量1.8 MeV。在“闪光二号”加速器上开展了高功率离子束的产生和应用研究,给出了自箍缩反射离子束二极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实验获得的离子束峰值电流~160 kA,离子的峰值能量~500 keV,开展了利用高功率质子束轰击19F靶产生6~7 MeV准单能脉冲γ射线,模拟X射线热—力学效应等应用基础研究。
针对短线预制拼装箱梁几何控制过程中制造及安装阶段的误差控制问题,在分析了误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苏通大桥B2标的现场实际情况,介绍以几何控制理论为基础,参数敏感性分析为方法,辅以现代误差分析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实现短线法预制拼装的全过程施工数值化管理与控制。
根据泊松方程和热扩散方程提出了新型PB-PSOI 器件漂移区的二维表面电场分布模型和温度分布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Medici模拟结果相一致。根据所提出的模型,重点研究了埋氧化层厚度及长度对漂移区表面电场分布和温度分布的影响,最后给出了PB-PSOI 器件的埋氧化层厚度和长度的优化设计方法。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并购目标企业的遴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了评价指标体系和遴选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并通过建模计算,对多个并购目标进行排序,为我国正处发展期的企业并购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便于辅助买方企业决策的并购目标遴选综合评价方法。
本期封面
2009年 第11卷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