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常共同分布,以往多是分别研究其岩溶发育。文章主要从自然条件上研究两者复合岩溶发育的机理,探讨了化学岩溶作用过程和生物岩溶作用的机理。复合岩溶中,陷落柱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文章也探索了复合岩溶作用中,有关岩溶地下水的水质情况。
从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方面,结合世界遗产第viii条评价标准,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三个遗产地置于全球视角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其全球显著价值:云南石林形成演化历史最复杂,石柱的形态最丰富,代表一种独特的石林形成演化机制;荔波锥状喀斯特锥峰单体最典型,地貌组合形态最丰富,代表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地貌特征,反映出大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模式与过程;武隆峡谷喀斯特完整地展示了整个峡谷喀斯特发育演化系统,例证了正在进行的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峡谷喀斯特系统的演化过程。因此,第一批遗产地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自古生代以来长期、多期演化历史;代表地球热带 —亚热带典型的锥状、石林和峡谷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演化机制及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代表地球三大喀斯特片区之最大片区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处于青藏高原周边地带,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附近,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地质灾害严重。结合宝成、贵昆、成昆、襄渝、南昆、内昆、渝怀等西南复杂地质艰险山区重要干线铁路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总结概括了西南铁路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并较系统地介绍了几种主要地质灾害的铁路地质勘察和工程防治技术经验。
山东省泰安—莱芜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陆续由于岩溶水的排除而出现严重的地面塌陷,属于隐伏灰岩区岩溶地面塌陷,给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总结归纳了该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论述了其产生的地质条件和人为诱发因素,探讨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其成因模式,最后给出了今后该类研究的思路。
轨道不平顺是车辆振动的主要激扰源,也是限制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文章以秦沈客运专线轨检车实测轨道不平顺数据为统计样本,基于样本平稳性检验,采用FFT方法进行样本空间的谱估计,并由MATLAB编程得到轨道不平顺谱密度。基于轨道不平顺样本的总体平均,得出了谱密度频率平滑曲线和谱密度曲线拟合表达式,并与我国重载提速干线的谱密度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秦沈客运专线的轨道状态进行了评估。
根据钢的综合强化理论,控制A1附近温度下钢中碳的析出,研究了HSLC钢的强化与软化问题。结果表明:薄板坯连铸连轧HSLC钢,强度还可进一步提高;通过回火缓冷,薄板坯连铸连轧HSLC钢ZJ330的σs从344 MPa降至225 MPa,能满足冷轧基板要求。讨论了有关铁素体轧制、超细晶粒钢以及一种可能的新型建筑材料等问题。
连轧张力公式是连轧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该问题国内外都有大量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笔者推导了连轧张力微分方程、多机架动态张力公式、稳态张力公式,理论上已作过深入、广泛的分析讨论。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对连轧张力公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推导和实验验证,特别是浅川基男等人的连轧实验结果更为重要。为此引用了浅川基男的实验数据和宝钢2 050 mm热连轧机上的实测数据,验证了连轧张力公式。
对传统矩阵变换器存在电压传输比低的缺陷进行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称为Cuk矩阵变换器的电路拓扑结构。介绍了该拓扑结构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推导了其电压传输比与占空比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阐述了所采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的基本设计方法,并通过仿真对其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拓扑结构能实现输出电压和频率的任意调节,其电压传输比可大于1,也可小于1,且直接输出标准的正弦波而无需滤波环节,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针对目前动态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数据增量的动态挖掘进程概念;在动态挖掘进程和生物免疫进化过程的相似性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发现中的免疫进化机制的基本内涵;给出了基于免疫进化机制的时序模式挖掘算法及其实验分析,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以平衡记分卡(BSC)为基础,从BSC的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方面,设计了连锁经营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克服了传统评价体系的不足,有利于从成长的角度全面评价连锁企业绩效。
本期封面
2008年 第10卷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