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2876

会议视频 306

会议信息 109

会议专题 5

年份

2024 10

2023 329

2022 414

2021 446

2020 261

2019 166

2018 141

2017 155

2016 94

2015 97

2014 86

2013 104

2012 88

2011 103

2010 155

2009 103

2008 72

2007 74

2006 39

2005 47

展开 ︾

关键词

信息技术 41

碳中和 39

环境 38

2020 34

颠覆性技术 31

智能制造 25

能源 22

关键技术 21

技术创新 21

农业科学 20

仿真技术 18

可持续发展 16

学术会议 14

三峡工程 13

技术 13

2019 12

发展趋势 11

人工智能 10

发展 10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海底封存环境灾害风险监测技术研究

张少鹏,刘晓磊,程光伟,朱超祁,李清平,何玉发

《中国工程科学》 2023年 第25卷 第3期   页码 122-130 doi: 10.15302/J-SSCAE-2023.03.011

摘要:

海底CO2地质封存是我国实现“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CO2泄露具有诱发海底地质灾害风险,威胁海洋工程的安全建设,因此开展封存环境监测对海洋封存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海底CO2地质封存示范案例的基础上,阐述了海底封存CO2泄露的致灾机制,结合实例梳理了典型CO2控释试验中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分析了与CO2泄露相关的环境监测技术,包括地震调查与监测、电阻率法监测技术、重力监测技术、海床变形监测技术以及沉积物孔隙压力监测技术等,展望了我国海底封存及其环境监测的未来发展前景。研究认为,今后应侧重封存CO2泄露致灾机制与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建议在研发长时序、低成本并实时监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封存区基线调查,建立和发展系统性、智能性的多维度灾害识别模型,构建多方面、多层次、

关键词: 海底封存环境CO2泄露灾害风险监测技术    

离岸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体系研究

李姜辉,李鹏春,李彦尊,童峰

《中国工程科学》 2023年 第25卷 第2期   页码 173-186 doi: 10.15302/J-SSCAE-2023.07.015

摘要:

离岸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沿海国家或地区通过工程方式为实现CO2减排而发展起来的解决方案与技术体系;相对于陆上CCUS技术,具有潜在封存空间广阔、封存安全等诸多优势。离岸CCUS技术指从沿海大型或近海排放源捕集CO2,加压并运输至离岸封存平台后注入海底地质储层中,实现CO2与大气永久隔离或利用其生产价值产品的过程。本文概要回顾了全球及我国离岸CCUS技术的发展需求与产业现状,分析了发展离岸CCUS的技术性和社会性价值;梳理总结了代表性的离岸CCUS技术发展路线及其态势,如CO2工厂捕集、CO2管道运输、CO2海底咸水层封存与驱油利用、CO2化学利用以及其他技术架构。

关键词: 离岸捕集、利用与封存CO2捕集;CO2运输;CO2封存CO2利用;沿海地区;近海沉积盆地    

关于环境学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

刘广润

《中国工程科学》 2001年 第3卷 第4期   页码 27-30

摘要:

简要阐述了笔者对有关环境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见解,包括环境地质环境的科学涵义; 环境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地质环境保护在整个环境保护中的应有地位;地质灾害的形成步骤及其防治途 径;环境学中急待完善的领域等同时也涉及整个环境科学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环境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防治    

海洋CO2管道输送技术现状与展望

王子明,李清平,李姜辉,范振宁,张建

《中国工程科学》 doi: 10.15302/J-SSCAE-2023.06.017

摘要:

管道输送是经济高效的CO2运输方式,海洋CO2运输是离岸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规模化开展离岸CCUS工程建设所需的核心技术本文明晰了我国实施离岸CCUS的优势、典型海洋运输情境和海洋CO2运输方式,剖析了国内外海洋CO2管道输送的技术与工程概况;从CO2流体相态及流动安全,沿程腐蚀风险评估、监测及预警,CO2泄漏实时监测技术,高压CO2泄放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梳理了海洋CO2管道输送工艺技术现状;从CO2管道材料断裂行为及止裂措施、高耐蚀及密封材料、碳钢管道长寿命运行的关键腐蚀控制技术、注采井筒的腐蚀风险评估等方面梳理了海洋研究认为,加快发展适应海洋CO2管道输送复杂工况的材料体系、全流程CO2管道的智慧管理与数字孪生技术海底CO2管道全生命周期运行关键技术、在役海底管道改输评估与保障技术,采取加快推动我国近海封存CO2管网规划、拓展和深化跨行业 / 跨机构合作模式创新、系统建设海陆统筹的标准体系、引导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深度参与海底CO2管网建设等举措,促进我国海洋CO2管道输送体系高质量建设。

关键词: CO2管道;离岸CCUS;海底管道;管道腐蚀;管道断裂;泄漏监测    

海底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监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申艳军,彭建兵,贾永刚,马鹏辉,范文,沈伟,田兆阳 ,霍秉尧

《中国工程科学》 2023年 第25卷 第3期   页码 95-108 doi: 10.15302/J-SSCAE-2023.03.009

摘要:

在“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活动逐步延伸至深海,然而海底地质条件恶劣,重大海底地质灾害问题成为海洋资源开发的制约性因素,需要全面了解海底地质灾害典型发育特征与成因规律、总结典型海底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本文概述了海底地质灾害及其监测研究历程,梳理了海底地质灾害常见发育类型及特点、海底地质灾害演化机制研究现状,海底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海底地质灾害监测网研究进展。研究认为,深化环大陆架盆地海底地质灾害评价理论与方法、加强环大陆架盆地海底地质灾害灾变机理及预测预报、开展海底地质灾害探测 / 监测方法与临兆识别研究,以此深化关键科学问题认知;构建完备的环大陆架盆地海底地质灾害数据库、形成详实的南海环大陆架海域海底资源分布及工程设施信息库、发展海底地质灾害运动演化过程可视化仿真模拟技术、构建多圈层 – 多灾种海底地质灾害协同监测体系及预警网络,以此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关键词: 海底地质灾害;演化规律;成因机制;监测技术    

地热能储存与CO2封存和利用的一体化框架 Article

刘月亮, 胡婷, 芮振华, 张政, 都凯, 杨涛, Birol Dindoruk, Erling Halfdan Stenby, Farshid Torabi, Andrey Afanasyevc

《工程(英文)》 2023年 第30卷 第11期   页码 121-130 doi: 10.1016/j.eng.2022.12.010

摘要: 此外,利用CO2羽流进行地热储能可通过将CO2储存于地质体中来缓解温室效应。然后,将产生的高能CO2引入到目标油藏中,用于CO2利用和地热能储存。最后,将CO2有效地封存地质油藏体中。根据对模拟CO2场地的封存潜力的评估,CO2注入110年后,地质体的利用率将高达91.2%,场地内CO2的最终注入量将高达9.529 经过1000年封存,超临界相在CO2封存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液相,然后是矿化相。此外,由于残余油的存在,用于溶解捕获的CO2封存量显著增加。采用这种一体化方法对大规模地热能储存以及到2050年实现中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地热能储存     CO2封存     中和     大规模     CO2利用    

捕集利用与封存中的金属腐蚀问题研究: 进展与挑战

向勇 ,原玉 ,周佩 ,刘广胜 ,吕伟 ,李明星 ,张春霞 ,周庆军 ,赵雪会 ,闫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23年 第25卷 第3期   页码 197-208 doi: 10.15302/J-SSCAE-2023.07.026

摘要:

深入研究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中的金属腐蚀问题产生的机理和影响,对有效应对和解决捕集、运输、利用与封存系统中存在的材料腐蚀失效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基于CCUS技术各系统腐蚀环境新颖、腐蚀行为特殊、认知程度有限、防护手段相对匮乏等情况,结合CCUS各系统中的腐蚀环境特点,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金属腐蚀类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梳理,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对于有机胺捕集系统,吸收剂降解机理及降解产物对腐蚀过程的影响较为复杂,部分降解产物对金属腐蚀有抑制作用;密相CO2输送管道的内腐蚀问题不容忽视,控制水分含量是控制该腐蚀问题的关键;CO2驱油利用与封存系统井筒管材在超高CO2分压、碳源杂质、高矿化度地层水、微生物和应力等多因素的长周期耦合作用下,出现腐蚀失效导致CO2泄露风险很高。最后,本文对未来需迫切开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不同碳源杂质对各子系统的腐蚀影响研究、长期封存条件下井筒区域材料降解规律研究以及CCUS系统腐蚀防护技术研究等。

关键词: 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源杂质;腐蚀环境特点;腐蚀影响因素;超临界CO2    

海底不稳定性研究进展及展望

高伟健,李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23年 第25卷 第3期   页码 109-121 doi: 10.15302/J-SSCAE-2023.03.010

摘要:

海底不稳定性及次生海底地质灾害广泛存在于海洋之中,对海岸港口设施、海洋钻井平台、海底管道光缆等海底基础建设颇具威胁。但目前对海底不稳定性的成因机制与主控因素仍知之甚少,为加深对海底不稳定性的认识,本文回顾了海底不稳定性研究进展,梳理了海底不稳定性及次生海底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别、全球分布情况和地球物理识别特征,归纳了目前海底不稳定性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其成因机制、控制因素及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探讨了海底陆坡失稳演化过程试验模拟技术的适用范畴与技术瓶颈。最后,从海底不稳定性的致灾机理研究、多源数据智能分析和海底失稳立体监测3 个维度提出了未来海底不稳定性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对策建议,以期为海底不稳定性的模拟、预测和预警等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 海底不稳定性;海底地质灾害;成因机制;风险评估;不稳定性分析    

南海富天然气直接利用技术发展研究

吴青,于广欣,汤晓玲,张亮亮,郑裕国

《中国工程科学》 2021年 第23卷 第4期   页码 172-181 doi: 10.15302/J-SSCAE-2021.04.020

摘要:

我国南海富天然气具有 CO2 含量高的特点,高效开发和精准利用南海富天然气资源,有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ldquo本文分析了南海富天然气直接利用的需求和价值,概括了富天然气直接利用的发展现状;重点论述了富天然气 CO2-CH4 干重整技术、富天然气制甲醇一体化技术、富天然气 CO2 加氢制液体燃料技术、富天然气直接制精细化工品技术等的实施过程与应用特征。研究建议,南海富天然气资源有其特殊性,应加强研究并实施重点攻关,建立海洋富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工程化平台,与非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及核能紧密融合发展,推进南海富天然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性布局南海富天然气产业,加强富天然气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建立“产学研用”战略联盟,保障产业与技术合作需求。

关键词: 南海     天然气     干重整     CO2 加氢     液体燃料     精细化工    

普光气田地面集输系统的内腐蚀控制与监测

欧莉,李时杰,苏国丰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 第12卷 第10期   页码 70-75

摘要:

分析了高含H2S / CO2气田的腐蚀特征,探讨了在普光气田开发建设同期模拟普光集输工况开展的腐蚀性研究与成果;针对普光高含硫、复杂地形、人口密集、全湿气输送的地面集输系统,重点介绍了“抗硫碳钢+缓蚀剂+清管+腐蚀监测”的综合腐蚀控制与监测设计方案,初步地总结和评价了投产运行后腐蚀控制与监测的实际实施效果

关键词: 普光酸性气田     H2S     CO2     湿气输送     缓蚀剂     腐蚀监测    

以净零排放为目标的封存驱动型CO2提高采收率方法 Article

刘月亮, 芮振华

《工程(英文)》 2022年 第18卷 第11期   页码 79-87 doi: 10.1016/j.eng.2022.02.010

摘要: 可通过驱油过程将CO2封存在油藏地质体中,因此,CO2驱油与封存被视为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CO2提高采收率(EOR)方法,即封存驱动型CO2提高采收率,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在油藏中封存尽可能多的CO2来实现CO该方法以二甲醚(DME)作为一种高效化学助剂,用于辅助传统CO2 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同时提高CO2封存率。封存驱动型CO2 EOR方法在提高波及效率方面优于传统的CO2 EOR,尤其是在采油后期更为明显;同时,封存驱动型CO2 EOR比传统的此外,通过封存驱动型CO2 EOR封存CO2量远超采出原油燃烧产生的排放总量。

关键词: CO2 EOR     CO2净排放量     二甲醚     封存驱动型CO2 EOR     CO2封存    

Newly-modeled graphene-based ternary nanocomposite for the magneto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with

《化学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 2022年 第16卷 第10期   页码 1438-1459 doi: 10.1007/s11705-022-2166-y

摘要: The development of CO2 into hydrocarbon fuels has emerged as a green method that could help mitigate global warning. The novel structured photocatalyst is a promising material for use in a photocatalytic and magneto-electrochemical method that fosters the reduction of CO2 by suppressing the recombination of electron−hole pairs and effectively transferring the electrons to the surface for the chemical reaction of CO2 reduction. In our study, we have developed a novel-structured AgCuZnS2–graphene–TiO2 to analyze its 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 the selective evolution of CO2. The selectivity of each nanocomposite substantially enhanced the activity of the AgCuZnS2–graphene–TiO2 ternary nanocomposite due to the successful interaction, and the selectivity of the final product was improved to a value 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ure AgCuZnS2 and 2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AgCuZnS2–graphene and AgCuZnS2–TiO2 under ultra-violet (UV)-light (λ = 254 nm) irradiation in the photocatalytic process. The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test was also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the AgCuZnS2–graphene–TiO2 when used as a working electrode in laboratory electrochemical cells. The electrochemical process was conducted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various scan rates (mV·s–1), under UV-light and with a 0.07 T magnetic-core. The evolution of CO2 substantially improved under UV-light (λ = 254 nm) and with 0.07 T magnetic-core treatment; these improvement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facts that the UV-light activated the electron-transfer pathway and the magnetic core controlled the pathway of electron-transmission/prevention to protect it from chaotic electron movement. Among all tested nanocomposites, AgCuZnS2–graphene–TiO2 absorbed the CO2 most strongly and showed the best ability to transfer the electron to reduce the CO2 to methanol. We believe that our newly-modeled ternary nanocomposite opens up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evolution of CO2 to methanol through an electrochemical and photocatalytic process.

关键词: ternary nanocomposite     photocatalytic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UV-light     magnetic core    

Tuning porosity of coal-derived activated carbons for CO2 adsorption

《化学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 2022年 第16卷 第9期   页码 1345-1354 doi: 10.1007/s11705-022-2155-1

摘要: A simple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tune the porosity of coal-derived activated carbons, which provided a model adsorbent system to investigate the volumetric CO2 adsorption performance. Specifically, the method involved the variation of the activation temperature in a K2CO3 induced chemical activation process which could yield activated carbons with defined microporous (< 2 nm, including ultra-microporous < 1 nm) and meso-micro-porous structures. CO2 adsorption isotherms revealed that the microporous activated carbon has the highest measured CO2 adsorption capacity (6.0 mmol∙g–1 at 0 °C and 4.1 mmol∙g–1 at 25 °C), whilst ultra-microporous activated carbon with a high packing density exhibited the highest normalized capacity with respect to packing volume (1.8 mmol∙cm−3 at 0 °C and 1.3 mmol∙cm–3 at 25 °C), which is significant. Both experiment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demonstrated that (i) volumetric CO2 adsorption capacity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ultra-micropore volume, and (ii) an increase in micropore sizes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volumetric capacity, but may lead a low CO2 adsorption density and thus low pore spa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e adsorption experiments on the activated carbons established the criterion for designing CO2 adsorbents with high volumetric adsorption capacity.

关键词: coal-derived activated carbons     porosity     CO2 adsorption     molecular dynamics    

太阳能技术对我国未来减排CO2 的贡献

赵玉文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 第5卷 第4期   页码 38-40

摘要:

在“我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基础上对太阳能技术在我国未来减排CO2中的作用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在2010年后太阳能技术CO2

关键词: 太阳能,CO2减排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海底封存环境灾害风险监测技术研究

张少鹏,刘晓磊,程光伟,朱超祁,李清平,何玉发

期刊论文

离岸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体系研究

李姜辉,李鹏春,李彦尊,童峰

期刊论文

关于环境学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

刘广润

期刊论文

海洋CO2管道输送技术现状与展望

王子明,李清平,李姜辉,范振宁,张建

期刊论文

海底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监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申艳军,彭建兵,贾永刚,马鹏辉,范文,沈伟,田兆阳 ,霍秉尧

期刊论文

地热能储存与CO2封存和利用的一体化框架

刘月亮, 胡婷, 芮振华, 张政, 都凯, 杨涛, Birol Dindoruk, Erling Halfdan Stenby, Farshid Torabi, Andrey Afanasyevc

期刊论文

捕集利用与封存中的金属腐蚀问题研究: 进展与挑战

向勇 ,原玉 ,周佩 ,刘广胜 ,吕伟 ,李明星 ,张春霞 ,周庆军 ,赵雪会 ,闫伟

期刊论文

海底不稳定性研究进展及展望

高伟健,李伟

期刊论文

南海富天然气直接利用技术发展研究

吴青,于广欣,汤晓玲,张亮亮,郑裕国

期刊论文

普光气田地面集输系统的内腐蚀控制与监测

欧莉,李时杰,苏国丰

期刊论文

以净零排放为目标的封存驱动型CO2提高采收率方法

刘月亮, 芮振华

期刊论文

Newly-modeled graphene-based ternary nanocomposite for the magneto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with

期刊论文

杨为民:石油化工CO2减排与转化中的催化技术(2021年5月21日)

2021年12月01日

会议视频

Tuning porosity of coal-derived activated carbons for CO2 adsorption

期刊论文

太阳能技术对我国未来减排CO2 的贡献

赵玉文

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