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7-08-20
    

  • 全选
  • 徐匡迪
    2007, 9(8): 4-5.
    PDF
  • 许友好,汪燮卿
    2007, 9(8): 6-14.
    PDF

    面对催化裂化工艺所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催化裂化过程反应化学的多维反应结构模式。多维反应结构模式的建立是基于对烃类在酸性催化剂上反应化学认识而进行的知识创新,但多维反应结构不同于烃类在酸性催化剂上反应化学。具有多维反应结构的催化裂化工艺更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基于此已成功地开发了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工艺和生产清洁汽油和多产丙烯的催化裂化工艺。

  • 文亮,瓮晶波,何继善
    2007, 9(8): 15-20.
    PDF

    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是国际上两种典型的注册工程师制度模式,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以注册工程师制度为基础的工程师资格互认协议,这些国际工程师协议以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资格考试、继续教育一致性为基础。国家人事部在不同的阶段实行过多种工程师管理制度,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在试行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方面也已经进行了多年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文章认为我国新的工程师专业分类的原则主要是: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我国工程师专业分类应在与国际工程师互认的基础性原则相一致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我国现有工程师专业分类情况,尽可能与国际工程师专业分类融合,根据其是否直接涉及社会公众利益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新的工程师专业可分为注册和非注册两大类。在借鉴英美国家工程师专业分类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尽可能不重复、不遗漏的综合我国现有一系列职业分类与学科分类代码表,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按专业可以分成35类,有个别大类可以在大类的基础上再分若干亚类,并提出根据工程师分类构筑工程管理师认证体系的建议。

  • 林代茂
    2007, 9(8): 21-25.
    PDF

    给出了信息安全的三层涵义,指出信息安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体。从社会工程角度给出系统的概念,从部件、接缝、人员、环境四方面探讨了系统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提出了信息安全设计的必要步骤,并以通信系统为例分析了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

  • 熊开智,成立芹
    2007, 9(8): 26-29.
    PDF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系统负荷变化、水电的特点及水电在电力系统中承担调峰任务的巨大优势,以华东电网的现状为例,重点分析了我 国水电站装机容量确定原则与我国电力系统调峰需求的矛盾,提出了电力系统成本最优的水电站装机容量选择原则,通过峰谷不平衡电价等反 映不同时期电量价值的不同,最后,通过实例研究该原则对水电站装机容量确定的影响,对我国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的确定提出新的思考。

  • 王文奎,王峰,王 岭
    2007, 9(8): 30-34.
    PDF

    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医学的观点则是正气严重不足。正气依靠精神的支撑,而精神来源于饮食气味及其精微物质 ,精微物质的转化主要靠脏腑功能的正常运化。脏腑功能活动是生命运动的根本。五脏各有所主,各司其职,并且相互和合与平衡,只有当五 脏功能旺盛,并且相互和合时,人体的生命力才会强大,机体“正气”充足,才会有免疫力。在五脏之中,肝、脾、肾三脏功能要保持平衡, 其他各脏功能才会自然趋向平衡与协调,人体才会健康长寿,这就是“三维守恒”法则。

  • 卢 锐,盛昭瀚
    2007, 9(8): 35-39.
    PDF

    自主创新、技术学习是台湾集成电路(IC)产业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结果,是基于本土市场的自主创新以及企业在 技术学习上的努力,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在开放市场条件下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因。

  • 魏鸣,欧阳首承
    2007, 9(8): 40-46.
    PDF

    鉴于近10多年来运用地球转速的变化做长期灾害天气预测取得的较好效果,试图运用地球的章动、地球转速和大气变化的关系,探索 重大灾害天气的深层次原因。仅就2006年发生在四川、重庆的高温干旱问题,讨论了副热带高压与东风层的关系,进而对地球的章动、转速的变化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地球大气的重要灾害天气的发生,不只限于大气本身的原因,而确有可用于天气预测的星体运行的变化信息。

  • 魏众,申金升,肖荣娜,张智文,石定寰
    2007, 9(8): 47-51.
    PDF

    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到来,集装箱运输业飞速发展,港口集装箱码头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轮胎式龙门吊体积大,作业效率低,该环节 已经成为码头作业的瓶颈。提出了轮胎式龙门吊优化调度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研究了定量作业条件下的龙门吊优化调度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分 析为码头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 陈修祥,马履中,吴伟光,朱伟
    2007, 9(8): 52-56.
    PDF

    采用基于并联机构和电磁作动器的多维振动主动控制装置,实现了对船舶航行中面临的多维低频振动衰减。对振动控制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系统控制模型分析和控制算法研究,并制作样机进行了实验研究。样机试验结果表明,该多维减振装置能够实现船舶多维低频振动主动控制。

  • 岳文辉,刘德顺,伍先明,朱萍玉,李夕兵
    2007, 9(8): 57-61.
    PDF

    介绍了以普通水作为传动、支撑推进、排屑和润滑介质的环境友好型全水压凿岩机;建立了以弹性杆、弹簧为基本单元的冲击凿岩机 波动力学模型;对YST–25全水压凿岩机进行了动态数值仿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活塞最大压应力为102 MPa,最大拉应力为28 MPa,满足 了强度设计要求;钎杆中的应力比活塞的大;尽量减小活塞的截面积变化有利于延长活塞寿命;为了保证凿岩速度和能量传递效率,YST–25凿 岩机宜于在中硬到硬岩中钻进。这为环境友好型全水压冲击凿岩机的改进设计和效能评估提供了依据。

  • 赵慧英,沈兆武
    2007, 9(8): 62-65.
    PDF

    从炸药装药的瞬时爆轰产物飞散理论出发,根据动量守恒原理得出药型罩装药形成爆炸成型弹丸的速度计算模型,并根据装药高度与直径之比对弹丸速度的影响修正了计算模型。应用该计算模型计算了大锥角药形罩和球缺药型罩装药形成的爆炸成型弹丸速度,计算结果与实验和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吻合较好,此速度计算模型适合于工程应用。

  • 夏敦柱,周百令,王寿荣
    2007, 9(8): 66-68.
    PDF

    介绍了在开环工作状态下硅微z轴谐振陀螺仪由于加工工艺缺陷所导致的误差机理。为减小陀螺仪初始电容差和抑制正交耦合误差,提出了一种闭环控制检测策略。重点分析了其力矩反馈器的电刚度效应并给出其线性数学模型表示式。通过对硅微z轴陀螺仪敏感模态的反馈力与谐振频率的关系分析,间接得出了在敏感方向上电负刚度与力矩器所施电压的内在联系,并在实验上进一步验证电刚度效应。这将为下一步闭环控制方案的设计奠定重要基础。

  • 刘礼华,熊威,张宏志,张清江
    2007, 9(8): 69-71.
    PDF

    给出了用三参量流变模型研究止水橡胶粘弹性的基本表达式。结合某高水头闸门 止水材料的粘弹性试验,得到了所采用橡胶材料的流变参数,并指出了其蠕变变形和应力松弛变化的规律,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任常兴,吴宗之,刘茂
    2007, 9(8): 72-76.
    PDF

    定量化风险评价是危险品道路运输选线的重要决策依据,但在如何定量其风险方面往往存在分歧。系统地总结了常见的危险品运输定量风险评价模型,将其划分为传统风险评价模型及其特例、感知风险模型、条件风险模型、侧重后果的避灾风险模型以及改进后的传统风险模型5类,分析了风险评价模型的性质和原则,对将来的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 。

  • 李建光,李永池,王玉岚
    2007, 9(8): 77-81.
    PDF

    针对弹体对混凝土材料侵彻深度问题,通过量纲分析和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弹体侵彻深度h网络输出量与弹体长度lp、弹的长径比 lp/d、弹体形状系数ψ、弹体与混凝土的比强度σyt/σyp、弹体与混凝土的密度比ρp/ρt等13个网络输入量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采用 RBF网络模型,通过Forrestal等文献的试验样本对网络模型训练,获得了弹体对混凝土材料侵彻深度的网络模型,输出结果满意。

  • 谢旭阳,任爱珠
    2007, 9(8): 82-87.
    PDF

    用惠更斯原理对震后火灾的动态蔓延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开发了基于GIS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动态蔓延模拟系统,该系统可以模拟单个 或者多个起火点的动态蔓延过程。研究结果可以定量地估计地震次生火灾对城市的危害,从而在最短时间内给救灾应急提供决策依据。

  • 张于贤,王红
    2007, 9(8): 88-91.
    PDF

    为研究自增强超高压容器的残余应力,提出了一个新型的应力应变模型,该模型比别的模型更接近于自增强超高压容器用钢的实际工作情况;以某材料为例介绍了确定该新型模型的方法,并对其误差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由一般的拉伸曲线求解该新型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 张明亮,沈永明
    2007, 9(8): 92-96.
    PDF

    从求解一维圣维南方程组的Preissmann 4点隐式差分格式出发, 建立了一维河网及渠网数学模型,并对计算中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利用模型对树状渠网的恒定流及复杂的环状渠网和河网的非恒定流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水位和流量过程计算值与Islam的计算值吻合较好,各渠道的流量分配计算结果精度也较高,为河网及渠网的水量调度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实用的工具,为建立渠网及河网的综合水质生态数学模型打下基础。

本期封面

2007年 第9卷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