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175

会议视频 16

会议信息 11

年份

2023 17

2022 16

2021 25

2020 20

2019 21

2018 12

2017 9

2016 13

2015 3

2014 3

2013 4

2012 11

2011 2

2010 8

2009 8

2008 5

2007 6

2006 5

2005 1

2004 4

展开 ︾

关键词

基础研究 4

交通基础设施 3

人工智能 3

机器学习 3

海上风电场 3

仿真技术 2

信息处理 2

关键技术 2

冲刷防护 2

卫星应用 2

发展趋势 2

基础设施 2

对地观测 2

悬索桥 2

政策建议 2

智能制造 2

泰州大桥 2

群桩基础 2

质量技术基础 2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布局理论与实践

李跃清,徐祥德,赵兴炳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9期   页码 35-45

摘要: 基于西南涡理论研究与科学试验现状,阐述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基础对西南涡基本信息、理论研究和业务预报的重要意义。从站点分布、设备技术、观测要素等方面,提出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观测布局的设计思想与技术原则。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布局工程,并于2010年、2011年开展了两次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检验了观测布局设计思想的正确性,推动了西南涡研究与业务的进展。最后,从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需求、现状和效果,进一步指出了加强其观测布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对我国经济发展、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西南涡     科学试验     观测基础     布局技术    

海洋水下立体观测技术装备发展研究

马蕊,赵修涛,柳存根

《中国工程科学》 2020年 第22卷 第6期   页码 19-25 doi: 10.15302/J-SSCAE-2020.06.003

摘要:

建立水下立体观测网来获得科学、实时、全面的数据,是未来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发展海洋水下立体观测技术装备的需求和必要性,对比了国内外相关装备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剖析我国领域发展面临的问题,研判作为海洋水下观测关键环节的传感器技术进展点。研究认为,我国海洋观测平台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海洋关键传感器、高精度传感器方面依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海洋观测的大数据与实际需求之间有所脱节,海洋传感器缺乏改进平台支撑。研究提出了支持海洋关键传感器研究成果高效转化、统筹管理国家海洋水下立体观测技术装备、建立海上仪器装备国家公共试验平台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中长期发展提供方向参照。

关键词: 海洋观测     海底观测    水下移动观测平台     水下传感器    

海洋科学装备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宋宪仓,杜君峰,王树青,李华军

《中国工程科学》 2020年 第22卷 第6期   页码 76-83 doi: 10.15302/J-SSCAE-2020.06.010

摘要:

海洋科学装备是知海、用海、护海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深入认知海洋、合理利用海洋、积极保护海洋、有效管控海洋四方面对我国海洋科学装备的需求进行了剖析,系统梳理了世界海洋强国在海气界面观测装备、水下移动式观测装备、海底观测网络系统等海洋科学观测平台领域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未来海洋科学装备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我国在海洋遥感卫星、海洋科考船、海洋深潜器、海底观测网络等海洋科学装备领域取得的进展,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分析了通用技术、核心装备、集成系统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研究提出了适合国情的发展建议,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新型海洋科学装备研发和成果转换、海洋科学装备共享机制和综合服务平台、国际合作机制和标准体系建立,以期为海洋科学装备更好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提供方向参考

关键词: 海洋科学装备     深海观测平台     海气界面观测     水下移动式观测     海底观测网络     装备研发    

中国极地大气科学观测工程

陆龙骅,卞林根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9期   页码 72-84

摘要: 在此过程中初步建成了包括常规气象业务、准业务和短期考察在内的中国极地大气科学观测工程体系;该技术系统所获科学数据已在我国极地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南极     北极     大气科学     观测工程    

单站无源定位可观测性评述

邓新蒲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 第9卷 第11期   页码 54-62

摘要:

观测性分析是单观测器无源定位首先要研究的问题,只有当目标状态 (位置、速度等)是完全可观测的,定位和跟踪问题才能有可靠的、唯一的解。从几何方法、代数方程方法、线性系统方法3方面来阐述单站测角无源定位的状态可观性问题,讨论测频单站无源定位问题的可观测性和定量的可观测性,并对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相关文献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 无源定位     TMA     观测   

促进国家对地观测体系顺利发展的思考

郭建宁

《中国工程科学》 2006年 第8卷 第10期   页码 47-53

摘要:

介绍了我国对地观测体系已经开展的工作;提出了改进遥感数据质量是基础,扩大数据共享是关键, 开展典型应用为国民经济服务是目的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卫星应用     遥感     对地观测体系     数据共享    

再论常增益非线性自适应观测器:恒化器系统的应用 Research Articles

Jorge A. TORRES1, Arno SONCK1, Sergej ČELIKOVSKÝ2, Alma R. DOMINGUEZ3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 2021年 第22卷 第1期   页码 1-140 doi: 10.1631/FITEE.2000368

摘要: 本文研究非线性系统的常增益自适应观测器;对一些特殊情况,有效的解决方案很少。针对具有线性输入的非线性系统,介绍一种常增益渐近观测器,使得当输入扰动和输出间满足严格正实的条件时,可以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工具设计观测器。所设计的观测器被应用于一大类非线性恒化动态系统,这类系统广泛应用于发酵工艺、细胞培养、医学等。事实上,基于标准的实际假设,存在必要的恒化器状态坐标变换,允许运用常增益观测器。

关键词: 非线性观测器;自适应观测器;坐标变换;恒化器;污染观测    

中国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

姜景山

《中国工程科学》 2006年 第8卷 第11期   页码 19-24

摘要:

空间对地观测及应用是发展航天技术的核心使命之一。至今为止,国际上已发射了几千颗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占有重要分量,是为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及环境、能源等领域的需求直接带来效益的、不可替代的航天技术领域。几十年的发展表明,国际上把对地观测技术作为重中之重技术发展。我国对地观测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至今已走过四个发展阶段,已成为谱段齐全、数据获取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有较深入的基础研究及处理方法的初具规模的技术科学体系,几十年来在国民经济发展、在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有多项相关对地观测的重大事项和研究项目。我国对地观测将以需求牵引、技术驱动,面向国际前沿,力争在对地观测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关键词: 中国航天     卫星     对地观测技术     遥感     信息处理    

立足数据共享促进国家对地观测数据中心顺利建设

郭建宁,陆书宁,赵祥

《中国工程科学》 2008年 第10卷 第6期   页码 70-75

摘要:

文章分析了国外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中心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我国对地观测数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提出了我国对地观测数据中心的建设方案:建立数据处理中心并提供深层次服务为了促进陆地观测数据共享与应用,必须建立国家陆地观测数据中心,建立的数据中心包括数据处理、归档、分发与服务。国家对地观测数据中心必将改善对地观测数据共享与应用,满足对地观测数据的需求。

关键词: 遥感卫星     对地观测     数据共享     数据中心    

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观测工程及其应用

马耀明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9期   页码 28-34

摘要: 正确认识青藏高原复杂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规律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在各种不同的下垫面上建立多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站(点)。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过去的7年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其他相关单位一道正在整个青藏高原面上逐步建立“青藏高原观测研究平台”以研究该地区复杂地表的多圈层相互作用规律首先具体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高原上已经建立的5个综合观测研究站,然后介绍利用各个站点观测资料分析得到的多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地气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了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所面临的难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     观测结果    

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及应用

周志鑫,吴志刚,季艳

《中国工程科学》 2008年 第10卷 第6期   页码 28-32

摘要:

介绍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国外发展情况,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接着结合国内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对地观测系统发展存在的差距,从对地观测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出发提出了启示和建议。对地观测系统可以满足面向各种应用的对陆地、海洋、大气等各个层面的全方位、立体观测信息需求,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推动技术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对地观测     国家安全     空间信息    

海上风电场基础形式及配套施工技术

秦顺全,张瑞霞,李军堂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 第12卷 第11期   页码 35-39

摘要:

根据不同的水深及地质条件,结合已建成的海上风电场基础形式及施工方法,介绍和研究了重力式、单桩、群桩、设置沉箱、沉井及吸力式筒形基础等几种形式对不同的基础形式,分别提出了自升式平台、浅吃水半潜驳、打桩船及整体浮运吊装等相应的基础施工方法。根据风机机组类型,对塔筒和风机的安装也做了介绍。

关键词: 海上风电场     基础形式     基础     导管架基础     吸力式筒形基础     设置沉箱     风机安装    

京津城际铁路桥梁沉降观测与评估技术

丁愿文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1期   页码 43-47

摘要:

以京津城际铁路工程为例,系统地介绍了无碴轨道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桥梁沉降观测的具体要求、方法,并提出了沉降评估的数学模型和判定条件。

关键词: 京津城际铁路     桥梁     沉降观测     评估    

基础型信息应用激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林颖,陈炳福,李浥东,柯冠岩,冯松鹤

《中国工程科学》 2019年 第21卷 第4期   页码 33-38 doi: 10.15302/J-SSCAE-2019.04.004

摘要:

信息应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中发挥了普惠性的基础作用,也为共同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首先对中国参与沿线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困难、信息应用服务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兴起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沿线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受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影响推进缓慢;信息应用服务领域处于市场充分竞争的新兴领域,契合人民社会生活和政府治理需求,合作空间巨大。以基础型信息应用激活沿线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互联互通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基础型信息应用,“一带一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水下观测信息体系发展思考

石绥祥,李占斌,华彦宁,程义远,刘丰

《中国工程科学》 2016年 第18卷 第2期   页码 61-65 doi: 10.15302/J-SSCAE-2016.02.007a

摘要:

推进水下观测信息体系建设是海洋国防安全、海上维权、海洋防灾工作的迫切需求,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水下观测信息体系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了我国水下观测信息体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水下观测信息体系发展的目标、重点工程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水下观测     信息系统     重点工程     政策建议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布局理论与实践

李跃清,徐祥德,赵兴炳

期刊论文

海洋水下立体观测技术装备发展研究

马蕊,赵修涛,柳存根

期刊论文

海洋科学装备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宋宪仓,杜君峰,王树青,李华军

期刊论文

中国极地大气科学观测工程

陆龙骅,卞林根

期刊论文

单站无源定位可观测性评述

邓新蒲

期刊论文

促进国家对地观测体系顺利发展的思考

郭建宁

期刊论文

再论常增益非线性自适应观测器:恒化器系统的应用

Jorge A. TORRES1, Arno SONCK1, Sergej ČELIKOVSKÝ2, Alma R. DOMINGUEZ3

期刊论文

中国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

姜景山

期刊论文

立足数据共享促进国家对地观测数据中心顺利建设

郭建宁,陆书宁,赵祥

期刊论文

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观测工程及其应用

马耀明

期刊论文

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及应用

周志鑫,吴志刚,季艳

期刊论文

海上风电场基础形式及配套施工技术

秦顺全,张瑞霞,李军堂

期刊论文

京津城际铁路桥梁沉降观测与评估技术

丁愿文

期刊论文

基础型信息应用激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林颖,陈炳福,李浥东,柯冠岩,冯松鹤

期刊论文

水下观测信息体系发展思考

石绥祥,李占斌,华彦宁,程义远,刘丰

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