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蔬菜生产国与消费国,根据农 业部统计,2014 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为 3.19×108 亩 (1 亩≈ 666.67 m2 ),总产量约为 7.58×108 t,分别 占世界的 41.69 % 和 51.13 %;产值约为 1.3 万亿元, 超过粮食在农作物中占第一位;蔬菜出口量为 9.761×106 t,出口额为 125 亿美元,贸易顺差为 119.9 亿美元,也在农作物中占第一位。蔬菜产业复 种指数高,经济效益好,估计全国约有 9 000 万人 直接从事蔬菜生产,蔬菜产业在农民人均年收入中 的贡献约为 1 000 元,因此蔬菜产业成为我国广大地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 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全国蔬菜产业规划(2011—2020)》,随 着人口的持续增加(2020年比2010年增加1亿人口) 和人均消费量的提高,到 2020 年我国蔬菜消费总 量将比 2010 年增加约 9.0×107 t,但是蔬菜面积基 本稳定在 3.1×108 亩,消费总需求要靠提高单产(年 递增 1 %)、降低损耗(年降低 1 %)来解决 [1]。发 展蔬菜产业需要走稳面积、提单产、降损耗、增效 益的道路。实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靠科技创 新,目前科技贡献率约为 55 %,育种在诸多的科 技因素中约占40 %。蔬菜种业是现代蔬菜产业发展、 确保我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重要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我国蔬菜种业取得了巨 大成就。我国蔬菜育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 本国蔬菜品种占有全国约 80 % 的播种面积,每年新 审 ( 鉴、认 ) 定的品种超过 300 个。主要产区主要 蔬菜的良种覆盖率达到 90 % 以上。蔬菜种业企业发 展很快,近 20 年来我国注册的从事蔬菜种子经营的 企业超过 5 000 家。我国每年蔬菜用种量在 4×104 ~ 5×104 t,市场总值超过 120 亿元。预测到 2020 年 蔬菜种子市场总值将达到 160 亿元。

现在我国蔬菜种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 期,面临着与国际种业巨头的竞争和国内种业体制 改革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大量国外蔬菜种业企业 进入我国,2013 年进口蔬菜种子量达 1.155×104 t [2], 一些蔬菜作物如设施栽培的茄果类蔬菜、春白菜、 春萝卜、洋葱、胡萝卜、耐寒甘蓝等国外品种占有 较高的比例。另一方面,按照国务院 2011 年“8 号 文件”精神,要求科研单位 2015 年年底前退出商 业化育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工程院立项进行我 国蔬菜种业发展战略研究。

本文的目的在于摸清我国蔬菜种业的发展现 状、主要成就、存在问题 , 借鉴国外蔬菜种业发展 的经验,提出到 2030 年我国蔬菜种业发展的战略、 目标、任务及政策建议,供有关部门领导在制定种 业相关政策时参考。

《二、我国蔬菜种业科技及种业发展现状》

二、我国蔬菜种业科技及种业发展现状

《(一)蔬菜种业科技现状》

(一)蔬菜种业科技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蔬菜种子生产和消费大国,历经 几代专家数十载,迄今,在蔬菜种业科技领域取得 了巨大成就。科研单位育种体系比较完整,技术力 量雄厚。目前国内从事蔬菜育种及相关研究的人员 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所,少量分布在民营企业。科研 院所在蔬菜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技术创新以及品种 选育上占据优势,民营企业在良种繁制、市场开发 方面占据优势地位。

1. 科研机构、人员、平台

我国从事蔬菜育种研究的科研、教学单位有 179 个,其中科研单位 143 个(国家级 1 个、省级 33 个、 地市级 109 个),高等院校 36 个;从事育种的科技 人员共有 2 046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 988 人(约占 48.3 %)[3]。科研育种人员多于 30 人以上的有中国 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 12 个单位,少于 10 人的有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等 6 个单位 [3]。从育种作物种类上看,从事番茄、辣椒等茄果 类蔬菜育种工作的单位比较多,黄瓜、西瓜、甜瓜 等瓜类蔬菜次之,从事菠菜、芹菜、莴苣、芥菜、 菜薹(心)、菜用大豆等一些特色蔬菜作物育种工 作的单位少,仅为 1~3 个。我国蔬菜育种机构在作 物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一些蔬菜作物(如胡萝卜、 菠菜、洋葱等)育种工作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 蔬菜育种领域相关科研平台有 47 个 [3]

2. 蔬菜种业科技主要成果

我国蔬菜种质资源丰富,目前国家种质库、 种质圃已搜集、保存属于 27 科、67 属、130 多个 种的蔬菜种质资源 3.6 万余份 [4]。一批优异的地 方种质资源被发掘利用,如福山包头、石特、小 青口等大白菜;黑叶小平头、金早生、北京早熟、 鸡心等甘蓝;唐山秋瓜、长春密刺等黄瓜;河西 牛角椒、耐湿椒、伏地尖、上海茄门等辣椒。通 过提纯复壮等常规育种遗传改良,在生产上进行 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形成了地方特有的品牌,为 我国蔬菜产业和现代蔬菜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 [4]。 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了一批国外优异种质, 如甘蓝、白菜 Ogura 萝卜胞质雄性不育材料;抗 病毒病的番茄抗源玛拉佩尔;耐低温性好的欧洲 型黄瓜;优异种质保加利亚尖椒、奥地利 7714 等, 它们或其衍生系成为我国部分重要蔬菜优良品种 的亲本 [4]。另外,通过渐渗途径从野生黄瓜、野 生番茄中挖掘出了抗根结线虫、抗盐、抗旱以及 高 β-胡萝卜素的基因 [4]

我国大白菜、甘蓝、辣椒、番茄、黄瓜等主要 蔬菜应用的品种 50 %~90 % 为 F1 品种,开展杂种优势育种的蔬菜作物种类已达 32 个 [4]。我国蔬菜 育种于 20 世纪 50 年代起步,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了 快速发展时期。通过技术跟踪、引进和创新,我 国已经建立比较完整的蔬菜育种技术体系,并在 一些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我国从“六五” 开始将蔬菜育种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鉴于许 多蔬菜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我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展杂种优势育种,至今杂种优势育种已成 为蔬菜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杂种优势育 种制种技术途径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突 破性进展,在大白菜显性核基因互作雄性不育系、 萝卜核–胞质不育系、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 选育的遗传机制研究及利用为我国特有,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辣(甜)椒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恢复系三系配套研究;黄瓜、节瓜雌性系选育与 利用等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4]

抗病育种成效显著。通过30余年科研协作攻关, 我国主要蔬菜作物上主要病害的病原群分布、生理 小种或病毒株系基本明确,建立了 30 多种病害的 人工接种鉴定技术。目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一般 可抗 2~3 种病害,一些茄果类、瓜类品种可抗 4 种 以上病害。对于保障蔬菜生产、减少农药用量、提 高产品安全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育种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分子育种技术日益完 善。综合来看,我国蔬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日 臻成熟:近些年来,国内自主开发了与控制重要 园艺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子辅助选择 (MAS) 育种技术已逐渐成为蔬菜育种的重要手段, 白菜抗根肿病和病毒病,番茄黄化曲叶 (TY) 病毒、 番茄花叶病毒 (ToMV)、枯萎病、斑萎病和根结线 虫病,西葫芦抗病毒病和白粉病,黄瓜抗黑星病和 枯萎病,甘蓝抗枯萎病等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已实 际应用于蔬菜育种。分子标记的种类由第一代的随 机扩增多态性脱氧核糖核酸 (RAPD)、限制性片段长 度多态性 (RFLP) 等转向第二代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 (SCAR)、简单序列重复标记 (SSR) 等,也正在向单 核苷酸多态性 (SNP) 和插入缺失标记 (InDel) 等第三 代分子标记进步;自动化、规模化、高通量、低成 本的标记检测方法将得到广泛应用;分子育种的目 标性状从单基因筛选向多基因聚合转变。

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以十字花科 小孢子培养、瓜类大孢子培养和甜辣椒的花药培养 为代表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并可以大 规模应用到育种中,大大缩短了自交系的培育时间。 另外,通过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融合和细胞杂交 等细胞工程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选择相结合,加 速育种材料纯合进度,提高新种质资源创制效率。

基因组学的发展为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奠定了 基础。在蔬菜育种面临强大国际竞争的形势下, 2009 年我国科学家主持完成了黄瓜——世界上第一 个蔬菜作物全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此后,我国又 陆续完成了白菜、西瓜、甘蓝、马铃薯和辣椒等全 基因组测序和近千份蔬菜资源的重测序,这给全基 因组分子育种和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的克隆带来了极 大的便利,使得我国占据了蔬菜基因组学领域的制 高点。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 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等都有条件开展大规模的分子标 记辅助育种研究,并在白菜、甘蓝、番茄、甜辣椒、 西瓜、西葫芦、黄瓜等众多蔬菜作物的全基因组选 择方面具有很好的技术储备。

主要蔬菜新品种选育成就较大。据统计,1978— 2013 年我国审定(认定、鉴定、登记)的新品种为 5 234 个( 见 表 1), 其 中, 杂 交 种 4 152 个, 占 79.28 % [4]。杂交种的应用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在 20 世纪 70、80、90 年代分别为 60 %、70 %、 80 % 左右 [4]。近年来新育成的品种 80 % 以上为杂 交一代。以上审定、认定或登记的品种中,辣椒位 居第 1 位(803 个),依次为西瓜(787 个)、大白 菜(563 个)、番茄(498 个)、黄瓜(331 个)、甘 蓝(211 个)等,这表明我国蔬菜育种的主要力量 和优势集中在十字花科、茄科和葫芦科作物上。但 是,仍有一些在我国蔬菜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 物品种数量太少,如胡萝卜(23 个)、洋葱(28 个)、 芹菜(42 个)等 [4]。1978 年以来主要蔬菜作物新 品种已经更新换代 3~4 次。虽然目前国外蔬菜品种 在一些种类上占有的比例较大,但是就全国蔬菜生 产整体来讲,80 % 以上播种面积依然是国内品种 [4]。 十字花科作物中,我国在秋大白菜、早熟甘蓝、秋 萝卜、各种芥菜、菜薹(心)的育种上有较强的优 势。茄科作物中,露地辣椒、早熟甜椒、粉果番茄、 露地茄子、鲜食用的马铃薯等育种有优势,葫芦科 作物中,在密刺黄瓜、大中型西瓜、中国南瓜、苦 瓜、冬瓜、丝瓜等作物育种上有较强的优势。近年来, 在原来国有品种比例较低的蔬菜作物中,如设施红果番茄、彩椒、西葫芦、白萝卜、春白菜、娃娃菜、 菠菜、胡萝卜、洋葱等国有品种育种发展较快,都 有可与国外品种媲美的品种。

《表 1》

表 1 我国各种蔬菜作物 1978—2013 年审(认)定、登记、 鉴定品种情况 [4]

《(二)国内企业情况》

(二)国内企业情况

我国 2014 年有种子企业 6 500 多家,其中蔬菜 种子企业约 5 000 家。据中国种子协会“2014 年中 国蔬菜种业信誉骨干企业”评比结果,前 15 强市 场占有率不到 10 %。国内种子企业总体表现为规 模小、资源分散、实力不强。

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可分为农业科研院校 ( 所 ) 背景的蔬菜种业企业、民营育种型蔬菜种业企业和 代理经营型种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校 ( 所 ) 背景的 蔬菜种业企业技术上有科研单位作为依靠,育种实 力强,品种数量多,但运行机制不灵活,目前营 业额最多的已达 1 亿元左右,营业额在 2 000 万 ~ 5 000 万的不到 10 家 [5]。这类企业正面临着与科研 院所“事企脱钩”分类改革的过渡、动荡时期。民 营企业大部分规模很小,一批企业正在快速成长。 目前,育种型企业年销售额在 5 000 万左右的有 5~8 家,如汕头市金韩种业有限公司、青州市华盛 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等; 年销售额在 2 000 万~3 000 万元的有 10 多家 [5]。多 数的育种型企业开展育种研究的作物种类比较集 中,专注几种甚至是一两种作物,如天津德瑞特种 业有限公司有 60 个人,主要做黄瓜育种;西安金 鹏种苗有限公司,主要进行番茄育种 [5]。这些种子 企业有自己的育种团队。 代理型企业会选择信誉高、有实力的国内外种 子公司或科研单位合作,代理国内外的优势产品 [5]。 代理型企业团队善于抓住机会,营销能力强,能够 将自己的优势和品种享有单位的优势相匹配,如广 州市兴田种子有限公司代理国外菠菜和甜椒种子, 北京华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代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 菜花卉研究所的甘蓝种子,北京泽农伟业农业科技 有限公司也是番茄种子代理销售公司 [5]

《(三)我国蔬菜种业发展趋势》

(三)我国蔬菜种业发展趋势

1. 蔬菜种质资源将愈来愈得到重视

未来种业的竞争,首先是种质资源的竞争。我 国会进一步加强对国外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对 国内蔬菜种质资源的补充收集,特别是扩大遗传背 景的种间资源和特殊资源研究;加强种质资源的保 存和保护;利用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挖掘基因和种 质精准评价,创新、挖掘优异种质。

2. 生物技术在蔬菜育种材料创制中将起到更大 作用

随着黄瓜、白菜、番茄、西瓜、甘蓝、辣椒的 全基因组序列相继问世,基于测序信息开发了全基 因组的简单序列重复标记、插入缺失标记和单核苷 酸多态性标记,获得了一批与主要蔬菜作物抗病、 品质、产量、抗逆、雄性不育等重要性状紧密连锁 的分子标记,提高了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的成功率, 利用该方法快速聚合优异基因已经能够真正地用于 种质创新的实践。综合来看,我国蔬菜分子标记辅 助选择育种研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一是实用好、 选择效率高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标记等第 三代分子标记逐步成为分子育种的主要标记工具; 二是自动化、规模化、高通量、低成本的标记检测 方法将得到广泛应用;三是分子育种的目标性状从 简单的质量性状向复杂的数量性状过渡,从单基因 筛选向多基因聚合转变;四是在利用前景选择分子 标记育种的同时,背景选择标记系统研发正在逐渐 深入开展,蔬菜全基因组分子设计育种成为育种技 术发展的必然。通过系统的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 挖掘优异种质同时集成传统和现代新技术,借鉴多 方参与式新体系开展种质创新研究,是在该领域取 得突破的关键。建立机械化、简约化、规模化和流 程化的双单倍体 (DH) 育种技术平台和适应商业化 育种的育种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已成为当前蔬菜 育种的发展趋势。单倍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技术也将成为重要的育种手段。可利用远缘杂交或非对称 性体细胞杂交等技术获得优异基因渐渗系,创制优 异育种材料;以及建立突变群体筛选获得具有丰富 遗传多样性的新种质。

3. 育种目标多元化

我国蔬菜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求特点决定了我 国蔬菜品种选育的特定目标。与国外蔬菜育种相比, 我国蔬菜育种的目标更加多元化。一是在注重丰产 性、对多种病害,特别是新流行的病害的抗性同时, 要在产品的商品品质上继续下工夫,争取更大的突 破。二是加强专用品种的选育,包括温室专用品种, 大棚专用品种,加工专用品种,以及功能性专用品 种等。三是提高品种的广适性和资源利用率。凡是 生命力强的品种都具有较强的广适性。要选育对不 同生态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品种,要研究省水、省肥 品种的选育。四是选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适 合机械化定值、机械化收获。五是开展管理省工的 品种选育研究。例如,选育节间短、侧枝少的番茄、 黄瓜品种等。再有,就是要关注一些我国特有的优 良传统品种的改良。由于我国蔬菜生产区域、生产 方式、消费需求等各方面的多样化及不可确定性, 育种目标需要及时与市场对接,通过丰富的种质资 源和品种优异性状的创新来适应和引领市场。

4. 蔬菜种业走向分工和合作

在我国种业运行模式上,目前科研院所和大学 仍是蔬菜育种的主体,多数民营企业是繁育种子和 销售种子的主体,或只是销售种子的主体。与发达 国家种业体系和商业化育种模式相比,我国种业体 系还存在科研分工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科企合作 机制;种业支撑条件薄弱;种业知识产权鉴定、评 价、保护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健全;种业投入 渠道较少,投融资机制尚未成熟;种业服务体系不 完善等不足。随着国家层面对于蔬菜种业的重视, 随着《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等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出台,将进一步明确科 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蔬菜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 主体,企业是未来商业化育种的主体。

《三、 国外蔬菜种业科技及种业发展概况》

三、 国外蔬菜种业科技及种业发展概况

《(一)蔬菜种业科技现状》

(一)蔬菜种业科技现状

1. 科研机构、人员、平台

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单位、大学、种子企业分工 明确。大学主要从事种业基础研究,如美国的康奈 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马里兰大学,荷兰的瓦赫 宁根大学、韩国的首尔大学等。也受公司的委托做 育种技术和种质创新。公立科研单位,主要做应用 基础性研究、种质创新及生物技术研究,如美国农 业部蔬菜实验室、法国农科院、日本野菜试验站、 韩国农业部园艺研究所等,也受公司委托做些育种 研究。种子企业主要做商业化育种,包括育种技术、 种质创新、品种培育推广等。

美国农业部所属试验站等公立科研机构主要从 事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鉴定、资源创新等相对基 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大学重点开展遗传育种基础 理论、育种方法等前沿研究,同时为种子行业培养 研发人才。研究所和大学关于育种材料和育种技术 成果一旦成熟,便转向种子企业的商业化开发和 推广。

法国的基础科研工作在大学和研究所,除了 巴黎大学、里昂大学、蒙特利埃大学等开展农业相 关的基础研究以外,法国农业科学院是全球实力很 强的农业科学院,主要开展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同 产业联系紧密。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经费收入主 要来自国家政府的拨款,2010 年公布的年度经费 为 8.139 亿欧元,其中约 9 % 的经费来自法国国家 教育研究与技术部, 14.8 % 来自于研究合同经费, 6.2 % 来自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在生命科学、材 料科学、人类科学有 1 837 名科学家,2 590 名工程 师,4 061 名技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还有大约 2 000 名博士生和 1 800 名外国学生或访问学者。在蔬菜 种业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 基因挖掘,重要遗传机理的研究,种质创新等。科 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在 50 % 以上。

企业里的科研团队主要进行以商业为目的的 品种培育等相关科研工作,与产业结合紧密,每年 科技投入占公司利润的 10 %~20 %。如孟山都公司 近年来一直维持着高额的研发投入,且逐年稳步上 升,每年度的研发投入均占总销售额的 10 % 左右。 2014 年,孟山都公司投入 17.2 亿美元,正在进行 的主要研发项目有 20 余项,其中转基因育种技术 有 17 项(蔬菜含 3 项:辣椒疫霉病抗性技术、番 茄青枯病抗性技术、莴苣霜霉病抗性技术)。孟山 都公司近年来还致力于新型农业领域的研究,强势 启动了数据化规范种植和农场管理系统的研发。孟 山都公司还在 2012 年与奥尼兰姆 (Alnylam) 生物技术公司结成了战略联盟,引入了后者的核酸干扰技 术进行多种生物防治技术的开发。

国外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及印度等,种业科研 机构分工不明确,大学、研究所、企业同时进行育 种研究。

2. 蔬菜种业科技研究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蔬菜育种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分子育种技术方面,由单 个目标基因标记技术向多个目标基因同时标记筛选 发展,由单纯前景性状标记向基于全基因组的前景 与背景性状同时标记选择发展。目前,国外大型育 种公司都在积极建立分子育种的自动化分析体系, 包括自动化脱氧核糖核酸提取技术、自动化聚合酶 链式反应体系构建技术、自动化高通量电泳分析技 术、自动化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技术等。利用这些 技术构建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流水线及对其产生的 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的育种系统,已成为国际上许多 跨国公司分子育种的重要平台。

在细胞育种技术方面,以游离小孢子培养、大 孢子培养和花药培养为主要手段,向大规模、高通 量、流程化生产双单倍体群体的方向发展。目前全 世界有 250 多个作物物种应用了单倍体育种,其中 包括了十多种蔬菜作物。孟山都公司、先正达公司、 瑞克斯旺种子有限公司等已经把它作为白菜、甘蓝、 黄瓜、辣椒等蔬菜作物育种的重要方法。

在资源创新方面,通过分子辅助技术和染色体 操作技术向深度挖掘利用近缘、野生资源方向发展。 如欧美国家在野生番茄优异基因资源挖掘的基础 上,研究采用聚合改良轮回选择、高世代回交等方 法,辅助分子标记进行番茄等种质的改良,获得了 一系列含有关键基因的优异育种材料。

在育种目标上,更加重视对环境广适性、适宜 不同用途的专用性、对多种病害的复合抗性,以及 商品品质。例如,培育耐抽薹的大白菜、萝卜、适 合温室长季节栽培的番茄、甜椒、茄子、抗多种病 害的番茄、速生的菠菜、黄皮洋葱等品种。

《(二) 国外蔬菜种业企业》

(二) 国外蔬菜种业企业

1. 全球主要的蔬菜种业企业

从业绩来看,全球十大蔬菜种子公司依次为孟山 都公司(美国)、利玛格兰股份有限公司(法国)、先 正达公司(瑞士)、拜耳公司(德国)、瑞克斯旺种子 有限公司(荷兰)、坂田种子公司(日本)、泷井种苗 株式会社(日本)、安沙公司(荷兰)、必久种子有 限公司(荷兰)、东西方公司(荷兰),前三位年全 球业绩分别达到 8.51 亿美元、6.31 亿美元和 5.79 亿 美元 [6]。全球主要的蔬菜种子公司主要可以分为两 类:一类是以资本运作为主体的跨国企业,代表企 业如孟山都公司、先正达公司等;另一类是家族性 种子企业,代表企业如坂田种子公司、安莎公司等。

2. 国外种业发展历程

欧美发达国家种业有 200 多年的历史。在美国, 最早的一家经营蔬菜种子的公司成立于 18 世纪末 期的费城,到 1850 年发展到种子公司 40 多家。将 杂交优势利用于农作物育种,华莱士于 1926 年创 办了世界第一家经营杂交种子的公司(杂交玉米, 先锋公司前身)[7]。随后,随着美国植物新品种保 护权相关法律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加强,很多种子 公司开始主动增加育种投资,种业企业多次兼并扩 张,在整体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种业技术进步 和发展很快,种业市场不断增值和扩大,同时出现 了新一轮整合并购,从而拥有了雄厚的实力,形成 了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等一批跨国种业集团 和寡头 [7]。目前美国种子企业有 500 多家,孟山都、 先正达等前几位跨国公司在美国的种子市场份额在 75 % 左右,从事专业化经营的小公司以其专业化、 个性化、差异化优势,占有 25 % 的市场份额 [7]

欧洲种子企业也有悠久的历史。例如荷兰的 必久种子公司的前身是 1899 年 Jacob Jong 成立一 家种子公司和 1912 年 Cor Beemsterboer 成立一家 种子公司,两公司于 1978 年合并,产生了必久公 司。荷兰纽内姆种子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16 年,公司的先导者和科学家们在荷兰一个叫纽内姆 的小村庄成立了该公司。荷兰瑞克斯旺种子公司创 建于 1924 年,专业从事蔬菜育种、种子生产和销售, 总部设在荷兰的德力尔。马恩河 (Marne) 甘蓝育种 试验场是瑞克斯旺公司下属的一个子公司,主要从 事结球甘蓝的育种,成立于 1939 年,目前该公司 已经育成了 40 多个甘蓝品种在全世界推广。此外, 利玛格兰于 1942 年在法国奥弗涅地区成立,后来 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跨国种子企业。

3. 种业企业内部分工和研发投入

国外现代种业企业内部分工明确。如员工在育 种材料创制、组合配制、品种示范、新品种繁育等 环节有明确的分工。其主要优点是:机制完备,公 司掌控完整信息链,个人影响较小,因此由于人员流动引起的工作内容损失会减低;但同时带来的影 响是由于部门和链条的原因,个人很难获得一个纵 向的一手信息。

对于研发投入,以美国为例,20 世纪 70 年代以 前,种业企业总体以中小企业、家庭型公司为主,经 营规模小,实力较弱,同时由于良好的品种保护环 境尚未形成,企业缺乏大规模投资育种研发。随着美 国品种保护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等知识产权保护体 系的建立,极大地激励了企业对于研发和创新的投资 行为。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私人企业育种 研发投入增长 220 % 以上,自 1976 年开始超过公共 机构研究投入,占美国种业研发投入的 60 % 以上 [6]

4. 主要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

国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较早:在美国,第 一部有关种业的重要的综合性法律是颁布于 1939 年 的《联邦种子法(FSA)》,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 修订。国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较健全:各州根据《联 邦种子法》颁布了系列地方种子法规,对农作物和 蔬菜种子的种子标准、种子包装、进出口等做出明 确规定。此外,联邦政府于 1930 年颁布《植物专 利法(PPA)》,规定了植物品种的专利保护;1952 年《普通专利法案》将普通专利权扩展到种业的领 域;1970 年颁布《植物品种保护法案(PVPA)》, 对植物新品种实行品种权保护;建立了美国植物新 品种保护的三大基石 [7]。国外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严 明: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了执法范围和程序,如《联 邦种子法实施条例》《联邦种子法标签条例的执行 办法》等。执法单位——种子管理体系分政府管理 (国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管理)和行业管理两 类。联邦政府依法行使种子管理,执行机构有农业 部下属的农产品市场服务局(AMS)、动植物检验 局(APHIS)等,农产品市场服务局负责种子新品 种保护、种质基因保存、种子认证、品种名录、出 口和洲际贸易质量检验等;动植物检验局负责作物 种子检疫 [7]。行业管理主要是农民等各行业组织的 协会 [7]。以上法律制度组成了美国良好的知识产权 保护法律环境,保护了品种权人的正当权益,极大 调动了种子企业投资育种研发的积极性。

《(三)国外蔬菜种业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三)国外蔬菜种业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1. 国家政策层面应把蔬菜种业列入基础性、战 略性的范畴

纵观国外种业发展,国家政策对于种业的迅速 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 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农业部颁布 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必将对 我国蔬菜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鉴于我国蔬菜 种业和蔬菜产业的重要意义,建议国家政府在关注 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同时,把蔬菜种子列入基础性、 战略性产业的范畴,建立良好种业创新机制和运行 环境。

2. 成熟的现代企业需要时间过渡

种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 200 余年的历史,用 100 多年的时间美国政府健全了相关法规政策,立 法过渡时期用了 40 年,相关法律才逐步完善,推 动科技创新,使企业参与产品研发和开拓国际市场, 现代企业才逐渐成熟。

3. 立法和执法是种业发展的基石

国外种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较早,并健全了 一系列的种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包括对种业发展有 关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种子法、以及产业相关法 等,执法力度强。这是国外企业成功发展和建立创 新驱动的基石。

总体来看,第一,我们要正确看待外资蔬菜种 子企业进入我国市场的利弊。第二,加快蔬菜种子 科研单位分类改革,鼓励资源重组,快速形成几个 “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龙头。第三, 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育种技术、 引进更多的优良种质资源,促进我国民族种业的可 持续发展。

《四、我国蔬菜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分析》

四、我国蔬菜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分析

《(一)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一)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1. 研究机构分工不明确,研究内容同质化严重

据统计,2013 年地级以上的蔬菜科研机构有 179 个,但国家、省(市、区),育种上下一样粗, 缺乏分工。研究内容重复、分散的问题比较严重。 对从事 36 种蔬菜作物的科研机构进行比较,发现 从事番茄、辣椒、茄子等茄果类蔬菜育种的单位最 多,其次为十字花科、葫芦科蔬菜等作物。这些单 位之间在这些大宗蔬菜作物的育种工作上研究人员 多,科研单位之间、大学之间,育种研究同质化严重, 不仅上下、左右高度重复,在同一地区、同一单位 内也存在重复研究。虽然农业科研院所从事育种的时间相对较长,积累了较丰富的育种资源,但科研 单位运行机制不灵活、体制僵化,育种资源和新品 种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不能 得到充分发挥。

2. 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

种业科研是一种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研究,对育 种研究人员业绩的评价应主要看其对产业发展的实 际贡献,但目前部分大学及省市科研单位过分看重 论文的数量,影响了从事实际育种科技人员的积极 性。从而导致学术研究与市场需求部分脱节,使得 部分科研单位虽然拥有先进的设备、高科技人才、 大量的科研项目资金,投入大量的科研时间,发表 了不少论文,却没有很好的解决产业问题。

《(二)种子企业多而小,育种科研能力弱》

(二)种子企业多而小,育种科研能力弱

1. 蔬菜种子企业数量多,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少, 有育种能力的企业更少

据统计,2014 年我国的蔬菜种子企业约有 5 000 家,而美国和印度的种子企业合计不超过 4 000 家。尽管我国蔬菜种业企业数量较多,但年 销售额超过 2 000 万元的仅约 20 家,超过 5 000 万 元的仅 10 余家。以科研单位为背景的种子企业, 育种能力较强,而真正的民营企业,不仅规模小, 资源分散,实力弱,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从 事育种的仅 10 余家。

2. 企业研发投入不多,技术创新能力尚弱

企业需要利用提高科研投入来提高创新能力。 我国较大规模的种子企业(年销售额超过 1 000 万) 的年均研发投入在营业额中所占的比例只有国外种 子企业的 30 % 左右或更少 [7]。多数国内种子企业 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少数企业开始逐步开展产品 研发工作,但是研发投入额和比例还比较小,从事 种子研发的科研设施不健全,研发人才队伍也十分 薄弱。极少数的育种型蔬菜种子企业其育种技术停 留在常规筛选阶段,组合的选配更多的依赖于经验, 育种材料引进的多、自主创新的少,新的育种技术 如细胞工程、分子标记、基因工程等很少采用。企 业难以做到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支撑自己的发展。

《(三)分工不清、协同创新能力差》

(三)分工不清、协同创新能力差

1. 科研单位与企业间的协作机制缺乏

我国的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之间缺乏像国外 那样由政府和社会主导的密切分工协作。各级从事 蔬菜育种的科研单位都同时承担着大量的公益性科 研、推广和培训,影响专注于育种科技的创新。大 部分民营种子企业科研力量弱,投入不足。例如我 国的蔬菜种子企业到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建立了设 备完善、运行有效的分子育种实验室。因此,企业 难以做到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支撑自己的发展。科 研单位与种子企业二者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合作 机制,或尚在最初级的阶段。

2. 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

我国种业科研单位的科学、技术与应用没有形 成有机的整体,学科、技术资源配置不合理。从科 研机构的结构、布局上和科研单位内部的学科分工 上,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的相互 脱节问题。这样就导致实验室的成果停留在发文章 的层面,产业需求联系不紧密,不接地气,最后出 现一些研究成果企业不要、农民也不要的尴尬境地。 一些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又缺乏研究。如对生产 上出现的新的病害的育种,胡萝卜、洋葱等国有化 程度低的蔬菜育种重视不够。目前农业类的大学学 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 实际工作能力弱。一定程度上存在高层次人才不能 很好地为产业服务的问题。大学和研究所应针对产 业发展进行合理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

3. 育成品种多,但突破性品种少

据统计,1978—2013 年我国审定(认定、鉴定 或登记)的新品种有 5 234 个,近年来平均每年审 (鉴、认)定品种约为300个[4]。但是像京丰一号甘蓝、 津研 4 号黄瓜、新 3 号大白菜等影响面大的突破性 品种少了;早春白菜、温室长季节栽培的茄果类蔬 菜、春萝卜、抗病菠菜、耐寒甘蓝、青花菜、洋葱、 胡萝卜等方面仍然缺乏优良的品种,以至于国外品 种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

《(四)国外蔬菜种业企业快速进入国内种子市场带 来的严重挑战》

(四)国外蔬菜种业企业快速进入国内种子市场带 来的严重挑战

1. 外资企业快速进入国内种业市场

目前在我国已登记注册外资背景的蔬菜种子企 业有 70 多家,大多以全资子公司、与中方合资公 司或者以办事处为依托,由进口商代理进口,分销 商国内销售的形式进入。既有种业巨头,也有比较 传统的蔬菜专业种子企业。

欧美系的公司对市场控制欲强,营销手段激进, 出于对业绩的追求经常变化渠道策略,常与经销商 博弈。日系的公司相对温和保守,专注于做好研发, 营销方面多采用外包形式,采用大渠道且政策稳定, 客户的忠诚度高。韩系公司规模较小,品系较窄(萝 卜、胡萝卜、白菜、辣椒),育种家流动频繁,育 种材料雷同,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渠道多元化。这 些都对我国的民族种业带来竞争和挑战。

2. 外资企业所占据国内种子市场的份额和价值

从市场份额来看,我国蔬菜种子的年用种量 为 4×104 ~5×104 t, 2013 年蔬菜种子进口总量为 1.155×104 t,较 2012 年增加 1.192 ×103 t,增幅 11.51 %[6]。按每亩菜田需要的种子量计算 , 可占全 国蔬菜播种面积的 9.03 %,但蕹菜、芫荽、花椰 菜、青菜等进口种子占比在 20 % 以上,在部分蔬 菜作物品种或者部分生产区,外企供种所占比例甚 至高达 40 %~50 % 以上,如设施茄果类蔬菜、春 白菜、春萝卜、胡萝卜、洋葱、青花菜、耐寒甘蓝 等 [6]。从市场价值来看,外资企业以 20 % 的市场 份额,占据了约 40 % 的厂商环节利润,他们采取 各种手段企图控制高价位蔬菜种子市场,前几年在 某些作物上曾一度控制了种子的定价权,零售价 格是同类国产种子的 3~20 倍 [6]。在市场价值方面, 从个体企业来看,外资蔬菜种子企业在国内年业绩 在 1 亿~ 2 亿元的公司较多,圣尼斯、先正达分别 达 2.3 亿元和 2.25 亿元人民币 [6]

3. 外资企业聚焦的主要作物

目前外资蔬菜种子企业在中国主要经营以下十 几类作物:甜糯玉米、保护地椒类、菠菜、番茄、 花椰菜、青花菜、大白菜、西甜瓜、萝卜、胡萝卜、 西葫芦、甘蓝、洋葱等。这些作物的特点是保护地、 大型基地种植;出口、外调较多;市场规模大、附 加值较高。按种子售价来看,这十几类作物市场价 值约 40 亿元,其中,椒类、菠菜、番茄等 12 类作 物种子市场价值约为 37.5 亿元,其他蔬菜作物种子 市场价值约为 2.5 亿元 [2]。2011 年进口各类蔬菜种 子 1.04×104 t,进口种子可播面积 2.363×107 亩, 占全国蔬菜和瓜类播种面积的 6.9 %~9.1 %[2]。如把 播种面积压缩 30 %,则占 10 %~13 %。进口种子播 种面积比例超过 20 % 的有花椰菜、青菜、蕹菜分 别达到 24.99 %~44.58 %(见表 2)[2]。2013 年,我 国蔬菜种子进口量排在前十位的有:蕹菜、芫荽、 豌豆(含软荚豌豆)、菠菜、小白菜、菜薹、芥 菜、胡萝卜、萝卜和洋葱。占蔬菜种子进口总量的 94.09 %,其中蕹菜占 39.95 %(见表 3)[2]

《表 2》

表 2 2011 年各类进口蔬菜种子可播面积比例 [8]

《表 3》

表 3 2003 年、2013 年和 2012 年各类蔬菜种子进口量

《(五)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差》

(五)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差

由于蔬菜作物的亲本繁殖材料易于取得,利润 空间大,而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执法责任不明确、 监管不足,一些人便私自制种,侵犯植物新品种权 的知识产权案件屡有发生 [4]。市场上的品种同物异 名现象很普遍,有的同一品种在市场上有多达几十个名称。如 2012 年甘肃省定西市内关镇市场上 32 个 不同名称的甘蓝种子经鉴定有 31 个实际为“中甘 21”。假种子不仅会给种植者造成损失,也严重挫 伤新品种研发的积极性。种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 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新品种是育种者智慧和 心血的结晶,如果通过不同方式可以轻松地抢占育 种者的合法收益,育种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那么 没有人会愿意做品种的原始创新工作 [4]

实际上,我国针对蔬菜种子的知识产权保护已 有比较完善的相关法规及司法解释,如《植物新品 种保护条例》《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 问题的解释》等。但面对数以千计的小公司,不好 维权。知识产权维护成本高,导致享有技术的企业 或科研机构不愿意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据不完全 统计,2002—2013 年全国审(鉴、认)定或备案、 登记的蔬菜品种数达 3 678 个,平均每年约 307 个, 但截至 2012 年全部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品种 数仅为 290 件,申请比例还不足 10 %[4]

《五、蔬菜种业发展战略、目标和近期任务》

五、蔬菜种业发展战略、目标和近期任务

《(一)发展战略》

(一)发展战略

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 种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1〕8 号 ) 等一系列 有关加快推进我国种业发展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以 增强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 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主线,以制度和法规 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蔬菜育种基础理论和关键技 术研究,增强品种的创新能力;加强对科研单位基 础性、公益性、公共性研究的支持,大力促进民营 种子企业的发展,强化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产、学、 研”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现代蔬菜种业创新体系;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法规完善、监察有力 的法律保障体系,实现蔬菜种业大国向蔬菜种业强 国的转变,以保障我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二)发展目标

1. 品种创新能力有显著提高

培育自主品种,在大白菜、萝卜、甘蓝、番茄、 辣椒、茄子、黄瓜、西甜瓜等主要蔬菜作物上育成 一批在产量、抗病性、抗逆性、品质方面具有突破 性进步的新品种。新品种的抗逆性(耐抽薹、耐热、 耐低温弱光)、商品品质(外观、耐贮运性)优于 国外同类品种或与国外品种相当。在加工番茄、洋 葱、胡萝卜、菠菜等作物上培育出一批机械化采收 专用品种,在熟性、品质、机械化采收适应性等综 合技术水平方面与国外同类品种相当。马铃薯在早 熟、抗病、干物质含量以及薯块外观品质等方面有 显著突破。到 2030 年,国产品种的播种面积在我 国蔬菜生产中占有率总体上达到 85 %,主要作物 的良种覆盖率达 95 %。

到 2030 年,提高目前国内蔬菜生产中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品种占有率低的蔬菜种类,如洋葱、胡 萝卜、菠菜、温室茄果蔬菜、春白菜、春萝卜、耐寒甘蓝等蔬菜品种的国有化比率为 30 %~50 %。

2. 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育、繁、推”一 体化的种子企业

到 2030 年,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 销售额 5 000 万以上的企业有 20~30 个,其中达到 1 亿元的有 2~3 个。由我国企业单独或同科研机构 合作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占到市场同 类品种的 30 %~50 %。

《(三)主要任务》

(三)主要任务

1. 加强育种基础研究,强化技术原始创新

(1)蔬菜资源的收集、保存和深入评价及基因

挖掘工作 我国蔬菜种质资源库共收集蔬菜资源 3.6 万份, 数量居世界第三位。但对于非中国起源的蔬菜作物 (如番茄、辣椒、甘蓝、茄子等)的遗传相对狭窄, 而野生资源往往含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于基因 的挖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以国外种质、 主要蔬菜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及野生资源、我国特异 资源为重点对象进行收集、评价保存。重视在蔬菜 产业日益重要的蔬菜种类的资源收集和保存工作, 如胡萝卜、洋葱、菠菜等。在种质保存方面建立更 新预警体系,避免种质因保存不当而流失。

日常性开展主要蔬菜资源重要表型性状的评价 鉴定工作。针对生产中对产品品质、产量、重大病 虫害和逆境抗性等的需求,集成和研制主要蔬菜作 物重要性状标准化和精准化表型鉴定评价技术;利 用单项性状鉴定或多年多点综合评价等方法,分步 完成我国蔬菜种质资源核心样本的表型精准鉴定; 重点围绕主要蔬菜作物重要病害和产品器官重要功 能性成分检测进行单项性状的鉴定。加强种质的整 理工作,减少重复引进。有重点地开展主要蔬菜作 物的基因型精准鉴定及优异基因挖掘。

(2)全基因组学和细胞学结合传统育种的育种

技术理论的创新 探究蔬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机理,为遗 传改良奠定基础。在主要蔬菜测序完成及功能基因 组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主要蔬菜作物的全基因组背 景选择技术体系。开展主要蔬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 的分子设计研究,建立多基因组装分子设计育种的 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传统遗传改良向结合品种分 子设计育种的跨越。开展主要蔬菜细胞工程育种技 术研究工作,研究主要蔬菜大、小孢子培养等单倍 体育种技术,建立大规模、高效单倍体育种技术体 系;通过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融合和细胞杂交等 其他细胞工程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选择相结合, 加速远缘物种优异目标性状的导入及纯合进度;建 立突变群体,筛选获得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新种 质。开展蔬菜基因工程研究,重视转基因安全。探 索主要蔬菜作物的基因定点、定向操作技术。实现 蔬菜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育种应用研 究相结合。

(3)针对产业问题进行种质创新和具有突破性 的新品种选育

对于主要蔬菜作物(如白菜、甘蓝、番茄、辣椒、 茄子、黄瓜、胡萝卜、花椰菜等)保持持续有力的 育种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学科建设,根据产业发 展设立研究学科和重点领域。

对种植面积较大而之前研究相对薄弱的蔬菜种 类(如胡萝卜、洋葱、菠菜等)适当增加资源配置。 目前,国外种业企业在洋葱、菠菜、胡萝卜等蔬菜 作物种类上在国内市场占有了较大的比重。

面向产业上的主要问题,如新的重大病害、气 候改变、生态变化、栽培或者收获模式的改变(机 械化采收)以及品质和加工等需求,开展主要蔬菜 作物的重要性状种质创新、骨干亲本的培育和品种 选育。针对我国蔬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与突破性新 种质缺乏的突出矛盾,创新优异目标性状且遗传背 景清楚的主要蔬菜作物新种质,为新时期育种目标 提供具有前瞻性优异性状的突破性种质,并育成突 破性品种。

(4)发展我国的种子加工产业

发展我国种子检测、加工技术。建立现代种子 检测技术,建立主要蔬菜作物简单、快速、稳定和 低成本的高通量品种纯度快速检测技术。在全国不 同生态区和种子主生产区建立蔬菜种子健康检测中 心,研究主要蔬菜作物种传病害检测技术,带病种 子大批量处理技术;进一步完善主要蔬菜作物种子 生产的采后加工技术、种子安全储藏与质量控制技 术等;研究和建立批量种子引发技术,提高蔬菜种 子活力,并逐步应用于商品种子处理。

2. 加强平台建设,建立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蔬菜种业创新中心和分中心。建立蔬 菜(园艺)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国家级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全基因组研究平台,开展育种的基 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资源创新、技术创新。着 力建设好蔬菜种质资源信息和实物平台、国家蔬菜 改良中心、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 实验室,建立国家蔬菜基因组和分子育种研究中心 (国家蔬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蔬菜现代分子育种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将 现代生物技术同产业问题相结合;将基础科学同应 用科学相结合;将技术工具同科学研究相结合;充 分发挥平台的规模优势和作用,使之成为现代种业 发展的引擎。

3. 加强现代种子企业建设,提高种业企业的竞 争力

国务院 2011 年的“8 号文件”、2013 年的“109 号 文件”,都指出要建立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育种体系。 要实现我国由蔬菜种业大国向蔬菜种业强国的跨 越,一方面要强化科研单位育种技术研究和资源创 新能力,另一方面必须改革现有蔬菜种业的科研组 织模式,建立“企、学、研”合理分工协作的体制 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扶持和建立一批实力强的蔬菜种业企业

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产、学、研”合理分工、 紧密合作的蔬菜育种创新体系。科研单位和大学主 要从事资源创新和育种技术研究,同时还是育种人 才培养的孵化器,企业成为商业育种和市场经营的 主体。强调科研单位和大学对种业的驱动作用。加 强对与蔬菜育种基础性、公共性研究的投入,充分 利用和加强公用性蔬菜育种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 立自己的研发队伍;建立科研成果在科研单位和企 业之间顺畅转移的渠道和互惠机制。支持其他资本 进入蔬菜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整合 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组建“育、繁、推”一 体化的种业集团。

(2)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中资企 业的创新能力

鼓励有实力的种子企业或相关企业加强投入, 改变当前蔬菜育种创新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 国外种子公司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 10 % 左 右。鼓励企业成为商业育种的创新主体,首先必须 成为投入的主体。同时必须引入国外企业现代管 理理念和制度。通过减免税政策,扶持种业企业 发展。

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优化种业知识产权的保 护环境

(1)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加强执法力 度,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是建立现代蔬菜种业的重要 内容。鼓励种业企业或相关企业加强科研投入、鼓 励企业成为商业育种的创新主体的前提是知识产权 得到严格保护。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转让平台,建 立合理、通畅且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转让渠道,促 进育种资源和人才向企业流动,提高科技成果的交 易和转化。加大蔬菜种业品牌培育,提升蔬菜全产 业链的整体溢价能力。

(2)建立主要蔬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和脱氧核

糖核酸指纹图谱数据库 开展主要蔬菜作物品种脱氧核糖核酸指纹图谱 检测技术研究,并构建生产上主栽品种的指纹图谱, 建立分子身份证;汇集各品种的脱氧核糖核酸指纹 图谱数据,建立共享的指纹图谱数据库。主要蔬菜 作物品种脱氧核糖核酸指纹图谱结合品种登记制度 将为新品种保护提供依据。

《六、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六、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全面贯彻国务院“8 号文件”精神,实施过渡 政策》

(一)全面贯彻国务院“8 号文件”精神,实施过渡 政策

国务院“8 号文件”提出的建立企业为主体、“产、 学、研”相结合的种业体系,为我国蔬菜种业的发 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按照文件要求,到 2015 年 年底现有育种科研机构要退出商业化育种。鉴于我 国的实际情况,蔬菜种质资源、育种科技人员、育 种设施、设备条件大部分都在科研单位,现有的种 子企业育种力量很弱,一时很难成为育种的主体, 所以,建议设立过渡期,在这段时间国家支持、扶 持一批种子企业发展,同时大力支持科研单位与企 业的“产、学、研”结合,为企业逐步成为创新的 主体创造条件。

《(二)继续发挥和调动科研机构在种业科技创新中 的积极性》

(二)继续发挥和调动科研机构在种业科技创新中 的积极性

在过渡期继续支持科研单位育种,特别是要重 点支持影响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大宗蔬菜育种;新品种国有化率低的蔬菜作物的育种;扩大蔬菜育种 的种类;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相结合的育种。

针对产业中的重大问题的种质资源的创新和育 种,通过国家科技立项进行资助。目前在企业尚不 具备独立进行高层次创新性育种工作的时期,原始 创新仍在研究所。因此继续推动研究机构在品种创 新中的作用,将推动种业的继续发展。并优先资助 科研机构同企业联合承担的育种项目。从而,实现 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种业科技创新并重。

增加育种的蔬菜作物种类,提升国内品种和民 族种业的竞争力。增加国外在中国占有率较高的蔬 菜品种的育种,如目前的蕹菜、菠菜、洋葱、胡萝 卜等作物。加大对国内可替代进口的蔬菜和瓜类新 品种选育的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外观精美、耐储运、 风味佳、产量高、适合出口的设施栽培番茄、辣椒、 茄子等专用品种,适宜春夏、秋不同季节露地栽培 的白菜、萝卜、甘蓝等系列品种,晚抽薹的大葱、 洋葱品种,以及加工蔬菜专用品种等,满足市场多 元化需求。

鼓励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育种。在保持我国主要 蔬菜作物遗传育种针对目前产业上的主要问题进行 研究基础上,增加育种的研究内容,鼓励具有一定 前瞻性的育种。如根据重大病虫害预测、环境变化、 消费习惯改变提前设定育种目标。根据产业发展设 立相关的育种学科,同时通过国家项目有针对性进 行资助。

《(三)在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要解除育种科研单位 的后顾之忧》

(三)在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要解除育种科研单位 的后顾之忧

按照“8 号文件”精神,2015 年年底之前研究 所办的种子企业要与研究所脱钩。建议在企业脱钩 时,要处理好研究所(国家)、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利益, 充分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国家要妥善解决离退休 人员的养老、医疗保险问题,解除研究所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种业科技人才培养,切实实施人才分类 评价机制》

(四)加强种业科技人才培养,切实实施人才分类 评价机制

现代种企之间的竞争根本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 才的竞争。改变目前农业大学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 倾向,依托国家以及地方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积 极培育我国自有的理论与实践相集合的各种层次的 种业人才。

切实实施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对于从事基础性 研究、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实行 分类评价制度。从事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性研究 主要考核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论文的水平,对 于从事资源创新、育种研究的人员的考核侧重于其 育种技术的水平、育成材料和品种的市场价值,以 及对产业的影响。

《(五)在种业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防止国家种质资 源的流失》

(五)在种业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防止国家种质资 源的流失

在种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出现企业并购和 人才的流动。建议制定相关的政策,防止国外企业 通过并购国内企业及接收国内育种科技人才而获取 我国的核心种质资源。

并购在现代企业发展中越来越常见。在并购 过程中,不仅包括设备、产品品牌和人才,更重要 的是原有的种质资源。国外种业巨头进入中国,并 购不仅看重的是技术、市场,更看重的是资源。如 2005 年孟山都收购圣尼斯,包扩了其所有的种质资 源;2008 年又以 8 亿美元收购荷兰德瑞特公司 [6]

《(六)政府对种子企业的支持要有针对性,立足于 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六)政府对种子企业的支持要有针对性,立足于 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建议主要支持企业的育种创新和科研单位的结 合。重点支持与科研单位“产、学、研”紧密合作 的企业,支持有自主创新成果的企业。 鼓励种子企业按照市场化导向开展品种研发, 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鼓励 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 成果、加大育种科研投入、与科研单位建立联合育 种平台。加大培育新品种力度,提高蔬菜品种国产 化水平。降低企业育种的准入标准,把蔬菜种子与 大田种子分开对待,降低“注册资金 1 亿元”这一 育种和减免税的门槛。

为提升我国种子企业市场竞争力,制定适合我 国民族种子企业发展的优惠税收政策,及人事、股 权激励等优惠政策,促进新型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快 速扩张。

《(七)建立蔬菜品种登记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七)建立蔬菜品种登记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为改变目前蔬菜种子市场品种混乱、知识产权 经常受到侵犯的局面,建议在《种子法》修订时,蔬菜新品种实行品种登记制度。同时建议将国际植 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 1991 年的文本中有关 保护育种者权利的内容写入《种子法》,作为我国 各级政府农业部门执法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