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 前言

在强脉冲辐射场测量中,16.7 MeV 高能 射线产生概率低,且有时存在强度高其 4 ~ 5 个量级、平均能量约 2 MeV 的低能 干扰[1],这就要求探测器对高能 射线的灵敏度高,且具备 5 ~ 6 个量级以上的抗低能 干扰能力。

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 Cherenkov 探测器配合磁分析方法进行高能 测量[1~4],该方法信噪比可达 105 ~ 106 。但由于使用强磁场,一般来说设备体积较为庞大,且需要精细磁场边界调节,在极强低能 本底环境下,抗干扰能力不足,因此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 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散射吸收探测方法,可以克服以上不足,为高能 探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途径。

《2 散射吸收法原理概述》

2 散射吸收法原理概述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主要有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电子对效应。 康普顿散射微分截面正比于物质原子序数 Z,且随着入射 能量增加而降低。而电子对效应截面正比于 Z2

本底 能量分布在 0.5 ~3 MeV 之间,平均能量约为 2 MeV,其与物质作用方式以康普顿散射为主,由于次级 射线相对入射 有较大偏转角,因此可认为发生康普顿散射的本底 将离开束流孔道。 根据 射线与物质作用截面分布特点,通过选择原子序数较小的介质,可在保证大量低能本底 被散射的同时让高能 顺利通过,从而降低本底水平。

在不考虑累积因子的情况下,设高低能  射线穿透厚度为 l ,密度为 ρ 的介质的概率分别为 PHl )和 PLl ),高低能 穿透相同厚度介质的概率比值(简称为高低能 区分能力)为 PHLl )≡ PHl )/ PLl ),高能 每衰减一倍对应的高低能 区分能力定义为 ζ ≡ PHLl )/(1/PHl ))= PHLlPHl ),则

以上公式中,σH , σL 为高低能 γ微观总截面,A 为介质质量数,NA 为阿弗加德罗常数。 定义高低能 光子相对透射因子 μHL ≡(σL-σH)ρNA /A,高能 保留因子 ε ≡ σH /(σLH),及 ηHL ≡(σL -2σH)ρNA /,分别表示单位长度介质区分高低能 的能力、散射掉低能 同时保留高能 的能力、以及区分高低能 同时保持高能  透射的能力。 其中 ηHL 是综合反映材料性能的参数,其数值越大,性能越好。 表 1 为几种散射介质对 16.7 MeV ,2 MeV 射线的散射性能,综合来看,石墨是较优的选择。

《表1》

表1 不同介质的 μHLε 及 ηHL

Table1 Value of μHLε and ηHL for some media

高低能  与物质作用后,利用次级电子能量的差异,即其穿透介质的能力差异,可考虑在探测器灵敏单元(如闪烁体)前放置吸收材料,吸收低能 产生的次级电子,而让高能 产生的高能次级电子顺利进入闪烁体,这样能进一步提高探测系统对高低能 的区分能力,但应注意由于低能 的次级 无法通过吸收材料去除,因此要合理选择闪烁体及吸收体尺寸。

探测系统的总体布局如图 1 所示,探测器分为散射和探测两部分。 图 1 中靶的作用是将入射 转换为电子,使得闪烁体能在束流通道外进行探测,避开通道中 的干扰。 考虑到重靶的高能 截面更大,此处靶选择 0.1 mm 的钨,为最大限度地接收高能 产生的次级电子,同时避开低能 产生的次级 ,选择闪烁体接收角为 2°~ 8°,考虑到高能 为快脉冲,因此选择快闪烁体材料 ST401,闪烁体厚度 2.5 cm 。吸收体材料选择轻材料聚乙烯,以尽可能地使次级电子的能量以电离损失的形式沉积下来,降低辐射损失的份额,聚乙烯厚度为 10 mm 。

《图1》

图1 散射吸收探测方法示意图

Fig.1 Sketch of scattering absorption method

《3 理论模拟》

3 理论模拟

由于要达到 5 ~ 6 个量级以上的高低能 分辨能力,使得探测器对低能 射线探测效率很低,在蒙特卡罗计算中属于深穿透问题,笔者将散射部分和探测部分分别使用 MCNP4C 和 Geant4 分开计算。

《3.1 散射部分模拟》

3.1 散射部分模拟

由于采取式(1),式(2)计算  射线穿透介质能力时,忽略了累积因子的影响,因此解析计算的结果不够准确,笔者利用 MCNP4C 进行计算,得到不同 PHL 值时需要的碳棒长度及对应的高能 穿透概率,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2 》

表2 不同 PHL 时的探测器参数

Table2 Parameter of detector for different PHL

《3.2 探测部分模拟》

3.2 探测部分模拟

根据以上设计,采用 Geant4 程序模拟计算,得到探测器的 灵敏度,中子灵敏度及 能量沉积时间谱。

1) 、中子灵敏度归一到单个  光子或中子,其入射打靶后与闪烁体作用而沉积的平均能量如图 2 所示。 若不考虑闪烁体发光及收集过程的影响,探测器对 16.7 MeV 入射 的灵敏度是 2 MeV 的近 900 倍。 高能 γ被探测到的概率为 3.6 × 10-3,而低能 被探测到的概率要低 2 个量级,约为 3.1 × 10-5 。 较好满足了区分高低能 射线的要求。从图 2 中还可以看到,14.1 MeV 聚变中子的平均能量沉积约为 16.7 MeV 射线的 1/100 ,因此当辐射场中中子强度大时,需要采取其他手段如飞行时间法[5],避开中子的干扰。

《图2》

图2 探测器的 、中子灵敏度曲线

Fig.2 Sensitivity curve of gamma and neutron

2) 探测器时间响应。 通过模拟 射线在探测器中能量沉积的过程,得到 射线能量沉积的时间分布如图 3 所示,图中时间零点为  射线到达靶面的时刻。

《图3》

图3 闪烁体中能量沉积时间分布(峰值归一)

Fig.3 Time spectrum of energy deposition

从图 3 可见, 射线的能量沉积过程大部分在 0.1 ns 以内完成,其上升时间很短,且上升沿所处时刻基本相同,证明辐射转换时间、各种能量电子从辐射转换体到闪烁体的漂移时间的发散、以及电子吸收材料对探测器时间性能的综合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配合快闪烁体如 ST401 ,BC422[6]等,可完成对聚变时间过程的诊断。 从图 3 中还可以看到,2 MeV 入射时能量沉积时间分布较为平坦,这是由于 2 MeV 射线打靶产生的次级电子绝大部分已被阻止在吸收体中,而次级 基本无阻挡进入闪烁体,由于 作用截面小,因此能量沉积较均匀分布在闪烁体体积内,能量沉积时间分布半宽度也就约等于 射线穿越 2.5 cm 闪烁体的时间( 约为 0.08 ns )。

《4 结语》

4 结语

在实际使用时,可依据实际本底水平选择合适长度的散射材料(石墨棒)配合探测部分实现对高能 射线的探测。 如选择 110 ~ 180 cm 的石墨,可实现高低能 灵敏度比值达 106 ~ 108 。 假定选用 ST401 为闪烁体,其发光的 10 % 被有效收集,光电器件光阴极量子效率为 0.2 ,选配光电管或放大倍数为 105 的光电倍增管,对应的高能 灵敏度分别为 10-21 ~ 10-16C· cm2

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通过选取快闪烁体和快光电管等,该方法系统响应时间可望达到纳秒甚至亚纳秒级。

笔者提出根据 射线及电子与物质作用方式的特点,利用散射吸收方法实现在强低能本底 环境下的高能  探测。 该方法具有高低能 区分能力强,且可根据本底水平选择合适高低能 区分能力以得到较高高能 灵敏度的特点,可满足不同本底水平下高能 的探测,该探测器结构较为简单,因此较目前使用的基于磁分析器与契伦柯夫探测器的聚变 探测方法有一定的优势。

致谢: 感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宋朝晖、韩和同和熊华博士对本方法研究的意见及建议。 感谢田耕、谢洪刚在模拟计算方面提供的帮助,并感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伽马组全体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