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认为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所引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免疫缺陷”与中医学的“正气不足”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免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之一 , 相当于中医学中“正气”的范畴。中医认为 , 精、气、神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三个要素。就人体而言 , 只要精神饱满 , 正气就必然充足 , 生命力就强 , 人体的生存、健康和生活质量就有保障 , 机体的免疫也就更易被激发出来。

精神来源于物质 , 也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 精神是物质运化所表现出的状态 , 也是其动力源泉。人体在生命过程中 , 不但需要各种精微物质 ( 精气、血、津液等 ) , 而且需要各种精微物质在运化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人体存了生命运动中所需要的各种精微物质及其在运化过程中所化生的能量 , 就能化生出精神 , 就能维持正常的生命运动。因此 , 中医学认为 , 人体的免疫力来源于精神 , 并受精神支配。

《1 免疫与正气》

1 免疫与正气

人类要生存 , 需要三大基本物质条件 : 空气、水和饮食物 (亦称水谷 ) 。从人体生理功能上看 , 肺司呼吸 , 胃纳水谷 , 机体纳人的水谷与空气通过脏腑功能的相互运动与化生 , 运化成人体生命所需要的精微物质—气 , 并归人五脏六腑 , 循行于经络 , 运化在血液 , 供生命运动的需要。人体有了自身之气才会有生命 , 有了精微物质及其在运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能量 , 生命才有动力 , 人体才有精神 , 这个过程也称之为“气之为用”。气有多种 , 就其属性而言 , 气分阴阳 , 阴气主内守 , 阳气主卫外 ;就其功能而言 , 分为营气、卫气、宗气、血气等。不论气的属性和功能如何 , 只要是对人体有积极作用的皆可称为“正气” , 相当于人体的免疫功能 , 即所谓“正气存内 , 邪不可干 ;精神内守 , 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 ) 。如果人体脏腑功能不足或低下 , 正不压邪 , 免疫力就差 , 疾病就可能干扰机体。《内经》云 , “邪之所奉 , 其气必虚。”

人体脏腑各有其功能及所主。肺主一身之气 , 主宣发肃降 , 司呼吸 , 是人体直接与天体大自然相融合的门户和机关 ; 脾主运化 , 胃纳水谷 , 人体所需的各种气血营养和精微物质来源于胃所接纳的饮食物 , 并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转化而成 , 脾胃是人体间接获取天地之气的主要脏器 ;肝主疏泄和藏血 , 依赖于气机的运动和转化 ; 肾主藏精和闭藏 , 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 心主血脉和神明 , 依赖气机的运行和守舍。所谓的“天人合一”是天与人之间有一气相通 , 相互和合共处。人体不仅要时时刻刻吸取天地之气 , 而且要以天地之气的升降之力带动人体的阴阳浮沉以及脏腑的宣发肃降、疏泄、闭藏、运化等功能 , 以大天助小天 , 促使人体的脏腑功能和合运化 , 发挥出各自的活力和作用。

人体的生命运动 , 其根本就是人体的脏腑功能相互运动 , 它们不但是人体的生命之根 , 生存之本 , 也是人身健康之源。这就是中医的生理观。人体的生命、生存、养生、保健、防病和延年等问题 , 都寄希望于人体脏腑功能的相互运动与化生 , 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与平衡 , 这就是人体的生命运动及根本。脏腑之间的相互运化不仅决定人体的生存与健康 , 并且直接影响着人体生命力的强弱以及疾病的发生与转归 , 也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演变与转归的根据。所以 , 必须明确一点 , 百病始于脏腑功能相互运动的失和及不足 , 而愈于人体脏腑功能相互运动的和合与强盛。

《2 五脏阴阳理论与艾滋病的辨证》

2 五脏阴阳理论与艾滋病的辨证

《2.1 五脏阴阳辨证理论》

2.1 五脏阴阳辨证理论

五脏阴阳辨证是笔者总结近 40 年临床经验 , 并结合家传中医 200 多年的经验积累 , 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而得出的辨证方法。

五脏阴阳辨证就是把自然界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统一和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制化关系 , 与人体内五脏功能的活动和表现通过相互对应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辨证方法。首先 , 明确了辨证的实体—五脏。五脏包括六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五脏各有所主 , 各司其职 , 人体的四肢、九窍、百骸皆归属五脏所统 , 五脏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 , 构成人体的有机整体 , 这是五脏阴阳辨证的基本出发点。人体生命运动的本体在于五脏功能的相互运动 , 而生命运动的根本就是五脏功能的发挥和体现。其次 , 统一了中医辨证观点和方法 , 可使七学归宗 , 七派统一。

以五脏为辨证实体 , 包含脏腑辨证中的心与小肠病辨证、肺与大肠病辨证、脾与胃病辨证、肝与胆病辨证、肾与膀胧病辨证 , 以及脏腑兼病辨证 , 同时由于五脏分别位于三焦 , 五脏统摄气血津液和卫气营血 , 五脏功能统管六腑 , 五脏六腑联络经络 , 所以 , 以五脏为辨证实体包含有以上各家学说的辨证方法和辨证理论。

以阴阳为辨证总纲 , 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 , 以阴阳统领之。

以五脏阴阳作为辨证方法 , 是一种集各家之所长 , 化繁杂为简单的创新思路 , 是易于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较好的辨证工具。是对中医辨证理论的总结和概括 , 也是《内经》理论思想“治病必求于本 , 本于五脏阴阳”的具体体现。

以五脏和阻阳配合 , 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生理观、病理观和中医思想的天人合一观。五脏阴阳辨证可以统八纲辨证、气血津液阴阳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一体 , 是中医辨证理论的核心和纲领 , 可以把中医辨证理论化繁为简 , 便于学习和掌握 , 易于抓住辨证要点 , 明确辨证实体 , 缕清辨证思路 , 了解辨证方法 , 把握辨证精髓 , 发挥中医辨证的特色和优势。

《2.2 五脏阴阳辨证与艾滋病》

2.2 五脏阴阳辨证与艾滋病

五脏阴阳辨证的特点在于首先明确了辨证实体—五脏。艾滋病的辨证实体也离不开五脏。艾滋病虽然临床症状复杂、繁多 , 病性危重且多发多变 , 都与五脏功能活动直接关联。

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和转归都有其一定的条件和环境 , 这个条件和环境就是人体五脏功能的强弱与和合或失序。人体在疾病发生时 , 首先五脏功能的不足或失调是其根本 , 也是内因 , 而感染病毒是其条件 , 也是外因 , 任何外因都必须在内因的作用下才能起作用 , 艾滋病的发生正是如此。

首先 , 五脏通过各自功能的发挥及其之间的配合 , 使人体能够达到一定协调平衡状态 , 达到无人合一 , 阴阳平衡 , 正气内存的生理状态。这时 , 机体能够形成一种自我保护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和屏障。在这种情况下 , 即使外界病毒或细菌偶犯人体 , 也能够通过肝脏的疏泄功能、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脾脏的运化功能以及心脏的神明和肾脏的藏精功能的协同作用 , 即可抵御病毒、细菌 ( 邪不可干 ) , 也就是有很强的免疫力不至于致生疾病而成后患。笔者从对河南等地艾滋病的调研结果也可证明这点 , 在所调研的近 100 例患者中, 几乎无一不是在机体功能低下的情况下 , 感染了病毒而发病的。艾滋病的前期症状为 : 发热、咳嗽、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四肢酸软、倦怠无力等 , 这与亚健康状态非常相似。艾滋病毒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 乘虚而人 , 感染机体 , 经过感染、潜伏、积蓄 , 而后一发不可收。

其次 , 在艾滋病的治疗恢复阶段 , 五脏功能的调理与强弱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根据五脏的生理特点 , 在治疗中 , 首先要把恢复和健全五脏功能作为首要目标和治疗手段。一旦艾滋病病毒侵袭体内 , 对五脏功能的影响和破坏作用是极大的。诸如 , 厌食、腹泻、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疙疹等等 , 乃至于多发性机会性感染 , 包括后期的多发性恶性肿瘤等 , 都与脏腑功能及其阴阳属性密切相关。再如 , 胃气上逆 , 则胀满不下 , 甚或呕逆 ; 脾气下陷 , 则腹泻不止 ; 水不济火则发热;肺失宣降则咳 ;正邪交织则结; 气滞血疲则肿胀 ; 内毒外泄或皮内受邪则生疤疹 ;气血淤滞 , 顽而不化 , 物极而反则恶瘤多发……等等。所以 , 调整并恢复五脏功能 , 使之相互协调与平衡 , 才是决定艾滋病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

《3 三维守恒法则与艾滋病的治疗》

3 三维守恒法则与艾滋病的治疗

《3.1 三维守恒法则》

3.1 三维守恒法则

三维守恒是指具有不同属性的三种事物之间通过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关系 , 达到并保持平衡状态的规律和现象。三维 , 指三种不同属性的事物 , 具体是指五行、五脏中的三者及其关系 , 是事物间维系的形式或架构 ;守恒 , 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协调的 , 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或法则 , 是三维之间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

自然之中 , 庞大繁杂的万事万物遵循一定的运动法则 , 保持一定的运动轨迹 , 存在有一定的运动规律 , 三维守恒就是在此基础上 , 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而得出的万事万物最基本的规则 , 具有普遍性意义。

《3.2 三维守恒法则与艾滋病的治疗》

3.2 三维守恒法则与艾滋病的治疗

三维守恒法则运用于艾滋病的治疗中 , 主要体现在“肝、脾、 `肾”三脏功能及三维关系上 , 应当常调 , 使其守恒。在五脏中 , 以“心、脾、肾”三维守恒最为重要 , 是人体保持协调与平衡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但是体现在治疗上 , 要以“肝、脾、肾”三维关系作为重中之重。

从生理功能上 , 肝主疏泄 , 主藏血 , 为将军之官 ; 脾主统血 , 主运化 , 后天之本在脾 ; 肾主藏精 , 主闭藏 , 先天之本在肾。肝脾之间 , 肝木克脾土。脾的运化功能是气血化生之源 , 也是肝脏藏血之源 , 脾的统血功能对肝脏疏泄功能的正常运行起相辅相成作用 ; 肝的藏血由脾化生而来 , 并且是脾运化功能发挥的基本保证 , 肝的疏泄功能又为脾的运化功能起助推作用 , 二者相互依存。脾肾之间 , 脾土克肾水。脾是后天之本 , 气血生化之源 , 肾是先天之本 , 元阳之所 , 先天生后天 , 后天养先天。肾的元阳之气可以温煦脾阳 , 以促其运化之功 , 脾的生化气血可以不断补充肾精之不足 , 使之持续发挥元阳之力。肝肾之间 , 肾水生肝木 , 肾之藏精与肝之藏血实现精血互化。肝的藏血为保证肾的功能发挥提供能量来源和动力 , 精血互化 , 保证肾精之气充足 , 生命力旺盛。肾精之气充足 , 则五脏各显神机 , 肝脏疏泄条达 , 气机顺畅 , 五脏功能均可得以充分发挥 , 人体处于健康状态 , 免疫力强盛 , 诸病难染。

从病理变化上来看 , 古人云 : 见肝之病 , 知肝传脾 , 当先实脾。是说肝病易于传递到脾脏而使其生病 , 应当首先把脾脏功能调整起来 , 以防止肝脏之病的影响。如肝病郁 , 则肝之疏泄不利 , 会影响到脾之运化功能 , 就是肝病传脾。如果肝郁久滞不化 , 除传导脾脏之外 , 还会逆传人肾 , 导致肾脏闭藏失约 , 精气流失 , 出现精血两亏。如果肾虚不足 , 元阳不力 , 则脾运化之功减弱 , 气血生化乏源 , 肾藏之精不能得以补充 , 出现脾肾两虚的病理现象。肝肾之间 ,肝的藏血和肾的藏精是可以进行互相转化的 , 即精血互化 , 精不足以血补之 , 血不足以精化之。

《4 疾病的发展规律和艾滋病的临床反应》

4 疾病的发展规律和艾滋病的临床反应

《4.1 疾病的发展规律》

4.1 疾病的发展规律

任何疾病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 , 其发生、发展、演变、转归 , 都有与之相应的条件与环境 , 并且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当人体的脏腑功能相互运化的功能失调之后 , 所化生的各种精微物质与气血津液必然失衡 , 物质的供应也就会失衡。这时 , 体内环境就很难保持正常的秩序和平衡 , 免疫力低下 , 疾病不仅可以乘虚而入 , 有条件并可能在内部滋生。这是中医的病理观。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 , 疾病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 并且无论疾病如何发展和变化 , 其症状却基本不变。用中医系统理论的观点看 , 这是因为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未变 , 人体的脏腑功能未变 , 人体的生理活动基本未变 , 所以说人体对疾病在发生、发展、演变与转归时所产生的对抗作用 , 以及在对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也基本不变。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必须借着机体亏虚的条件和脏腑功能运动失序的内环境才能致生。而人体的脏腑功能运动 , 不但是化生人体各种精微物质和气血津液的动力源泉 , 也是保障生命、保护人体、维持生命运动、防御疾病发生、对抗疾病反应的主动力。由于人体只有五脏 (六腑 ) , 并且脏腑功能对抗疾病的方式和方法 , 仅有五大类型 , 数十余种 , 所以尽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千变万化 , 但其症状总是固定在五大类型数十种之中。笔者基于这一根本理念 , 把中医的理论和临床推向了一个新的进程—“万病归宗”。有了“万病归宗”的理论 , 就有治愈万病的理法方药 , 艾滋病也不例外。

《4.2 疾病的基本症状与艾滋病的临床反应》

4.2 疾病的基本症状与艾滋病的临床反应

无论从常见病、多发病 , 还是疑难病、奇难杂症 ; 无论是感冒发热还是“非典”、艾滋病 ; 无论是外科病还是内科病 ; 无论是儿科还是妇科 ; 无论是皮肤病还是跌打损伤 , 所有疾病种类的临床症状及反应不外 : 寒、热、咳、喘 , 澳、泄、吐、痰 ; 酸、麻、肿、痛 , 抽、痉、拘挛 ; 悸、惊、怔忡 , 咯、噎、发汗 ; 厌食纳呆 , 肠鸣、黄疽 ;耳鸣、耳聋 , 鼓、胀、吞酸 ; 鲤、血、带、痢 , 脱、梦、鼻蔚 ; 困乏倦怠 , 四肢酸软 ; 精神萎靡 , 燥、闷、心烦 ; 失眠健忘 , 暖气懒言 ; 浊、淋、瘾闭 , 暑、湿、便干 ; 喜、怒、忧、思 , 悲、恐不安等等 , 归结起来只有 60 种左右。艾滋病的临床反应尽在其内 , 不离其宗。

这是因为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未变 , 人体的脏腑功能未变 , 人类的生理活动基本未变 , 所以说人体的脏腑功能运动对疾病在人体发生、发展、演变与转归时所产生的对抗作用 , 以及在对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也基本不变。

《5 艾滋病的治疗》

5 艾滋病的治疗

《5.1 艾滋病的临床特征》

5.1 艾滋病的临床特征

就艾滋病而言 , 临床突出的表现有寒、湿、癖三大特征。寒为阳虚 , 真元之气不足 , 卫外不固则寒 ; 气血津液不足 , 热能不足者亦为因虚而寒。湿者 , 脾失健运 , 水气不得运化聚而生湿 , 脾土虚不能制水 , 水泛滥而生湿。痕者 , 肝气郁结 , 郁而不达 , 疏泄失职 , 气滞血疲。脾失健运 , 聚而生热化痰 , 痰湿、痰浊亦可痕阻。因其虚寒 , 其阳必竭。因其湿痪相合 , 必生蒸蒸之郁热。气血痰湿癖阻 , 必生热而化腐 , 腐则正气必败 , 阳气竭 , 正气散。癖湿痰阻而化腐 , 不但为 (艾滋 )病毒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创造了滋生、存留甚则发展恶变的条件 , 并且为其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医把一切致生疾病的病毒皆视为病邪 , 对病邪要避之有时 , 抗之得方。所以 , 对于艾滋病的治疗 , 其关键并不完全在于消灭病毒上 , 而重在如何通过脏腑功能的宏观调控 , 主攻病毒在体内生存繁衍和恶性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 只要它们失去存在的条件与环境 , 人体的脏腑功能运动得到恢复 , 正气盛 , 病邪衰 ,脏腑功能恢复 , 使病毒根据地“失守”而无处生存 , 才能被脏腑的运化、宣发、肃降、疏泄等功能驱除于体外 , 不得复生。中医的这种治则 , 不但有顾无损 , 而且能治本除根 , 还人体一个健康、洁净之身。

《5.2 艾滋病的治疗根本》

5.2 艾滋病的治疗根本

从临床症状还可得知 , 患者大多有长期厌食和腹泻。厌食者 , 胃不受纳 ; 腹泻者 , 脾失运化。脾为清气当上升为顺 , 下降为逆 , 脾气不升 , 清气下降必定腹泻不止 , 营养水分大量流失 , 后天之本不固 , 气血津液各种营养物质化生不足 , 热能无源就不能化生精神 , 人体就不会有免疫力。脾为后天之本 ,后天补先天 ( 肾) , 后天运化受纳之权已失 , 本职不固, 何以养先天。先天失养 , 肾气必亏竭 , 外耗内竭 , 精液枯稿不能化气 , 气不化不能化神 , 人身三宝全失 , 不病则衰 , 则百病可袭。肾虚固然可补 , 但在脾失运化之后 , 虽进大补 , 运化失职 , 吸收甚微 , 或补而不受 , 反成堆积。堆积之热除害其自身 , 又助长了艾滋病毒的发展 , 为其恶变创造了条件和环境。如癖、湿同时出现在人体 , 为寒气人侵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 一旦寒、湿、疲在体内并存 , 体内整体秩序紊乱 , 机体将不再是正常的机体 , 外邪乘机人侵 , 机体就被“割地为殖” , 艾滋病的危重之处 , 就在于此。

笔者曾于 2004 年 3 月到河南上蔡、郸城两县先后收治艾滋病患者近 100 例 , 通过临床治疗及观察 , 深切地体会到正常饮食是患者的第一需要 , 止泻是所有患者共同愿望。不但是艾滋病患者 , 包括其他疾病患者甚至平常人在内, 只要能正常饮食 , 并能运化吸收 , 正常排泄 , 生命就有了根 , 有了物质来源 , 正如俗语所言 , “人是铁 , 饭是钢”。由此可见 , 正常饮食是人类生命生存的第一件大事。通过健脾胃促运化 , 可一举两得 , 既能让患者正常饮食 , 又可止腹泻。脾胃功能一旦恢复 , 气血津液化生有源 , 就可以补养先天 , 再以固肾之法强化先天之本 ; 固本之法不在于外而重在于内 , 肾为先天之本 , 主藏精纳气 , 增强肾藏精藏血纳气之功 , 精液固守 , 人体有了精气 , 生命就有了活力。先天之本已固 , 后天之本已强 , 当协调并强化与其它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 , 使肝藏血 , 疏泄得力 , 藏血之功可保障心脏向全身泵血 , 疏泄之功可促使全身的气血畅通无阻和合无察。调肝气消癖阻乃是确保脾肾功能正常发挥和整体协调平衡的关键。

《5.3 艾滋病的治疗方药》

5.3 艾滋病的治疗方药

5.3.1 内服方药将健脾胃促运化、调肝气消疲阻、固肾气益精液三法融为一体 , 名为“济生方” , 三管齐下可救艾滋病人于水火 , 活命于危重 , 济生于苦难。健脾胃促运化 , 旨在培补后天脾土 , 使气血生化之源充沛 ;调肝气消癣阻 , 旨在疏理肝气 , 活血化淤 , 激发血液运行以应心神; 固肾气益精液在于确保先天肾水得固 , 以使先天 ( 肾 ) 生养后天 ( 脾 ) , 五脏中三脏得以调理 , 并促其平衡 , 则其余两脏自然趋于平衡与协调 , 人体则平和无疾。三法相合 , 实为水、火、土三维相互守恒之法 , 并以三维小平衡促进人体大平衡。如有他症 , 仍可以对症之法治之。如发烧 , 可以“消炎丸”送服 ; 呕吐 , 用“干姜汤”送服 ; 咳喘者用“川贝水”送服 ; 乏力无神者用“人参黄蔑汤”送服 ;皮肤生病 , 外以“皮净霜”抹之 ; 淋巴结肿大 , “泰和膏”外贴除之 ; 口腔溃疡 , 外以“溃疡散”除之。总之 , 凡有其症 , 皆有其药。对于危重患者 , 垂危之际 , ·当以挽救生命为主 , 首先让病人能活下来 , 保住生命不出危险 , 保命之法按“内服与外用相结合 ,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双和原则。外治之法种类繁多 , 如 : 心衰 , 当以救心为主 , 可对准心区直接外用给药 ; 呼吸窘迫 , 可鼻孔吸人药物 , 兼对准两肺部位前后用药 ; 肝、胆、脾、胃、大、小肠 , 皆可直对脏器或病发部位有外敷或外贴之法 , 随时对症处之 , 药物以高微粉碎之极细药粉调和后对准原始部位用药 , 可获立竿见影之功效 , 可救垂危 , 只争分秒 , 不待朝夕。

5.3.2 外治之法外治之法最为安全 , 有益无损 , 当中药深加工致极细粉之后 , 附以渗透通窍剂可通过皮肤孔窍直达病灶 , 不需要经过脾胃的纳化过程直接受效。用药灵活 , 随时立方 , 随时制作 , 使用量可大可小。并可随症加减 , 皮肤病变可治 , 内脏病变可调。笔者以中药的五色、五气、五味对症用药 , 也可随症立方 , 多脏腑同时用药。脏腑的反射区也可配合用药。对于艾滋病毒的处理 , 其方药更妙 , 可将药夹于药棉之中 , 附贴于肚脐 , 由外而内用药。人在先天之时 , 肚脐是水分和营养的主要通道 , 后天虽已停用 , 但其通道并未完全关闭 , 只要有良好的通窍药物开道 , 药力自能生效 , 此处进药主要靠气味收效 , 药气能将病毒窒息 , 使之失去活性。气味相合 , 病毒虽不是遇之即被歼 , 但确能使其土保崩瓦解 , 斗志全消。

《6 艾滋病的预防》

6 艾滋病的预防

从 2003 年的调研和 2004 年的临床诊疗实践中业已证明 , 艾滋病的感染并非是百分之百。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即在对艾滋病的筛查中 , 有感而染者和感而不染者。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群 , 在体内没有病毒存留、繁衍的条件与环境 , 虽然病毒曾有人侵或多次进人 , 因无存留的机会和条件 , 而最终被歼、自灭或被排出体外。而另一类人群 , 因体质虚弱 , 元气不足 , 内外不固 , 防御失守 , 为病毒人侵、存留和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 故而人之即存 , 存之即发 , 一发而不可收 , 这就给医学提出了一个任务 , 就是如何预防 , 如何将感染人群变为拒染人群。

以上的辨证分析证明 , “济生方”能很好治疗此病 , 是因为“济生方”有整体调控人体脏腑功能的作用和功效。从今天看来 , 所有的感染人群 , 大多是亚健康人群 , 这一人群运用中医的诊断 , 也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人群 , 如果把“济生方”普遍用于这一人群 , 一般通过 3 个月的调控 , 大都可以摆脱这一困境。

“济生方”所针对的不是某种疾病 , 也不是某些特有人群等 , 而是针对的人类先天的生理功能 ( 本能 ) 和后天的脏腑功能运动 , 故而此方药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和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