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29

会议视频 6

会议信息 5

年份

2023 3

2022 4

2021 5

2020 3

2019 5

2018 3

2017 3

2016 1

2015 3

2014 3

2011 3

2005 1

2003 1

2000 1

1999 1

展开 ︾

关键词

生物转化 3

转化 3

医学 2

碳中和 2

CA-QFD方法 1

DNA组装 1

V-W-Mo-Cu催化剂 1

qPCR 1

两相分配 1

中国和美国;洁净煤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战略建议 1

临床前大动物实验 1

临床转化 1

二氧化碳利用 1

二氧化碳封存 1

二氧化碳捕集 1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1

二级结构 1

产品优化设计 1

产品转化 1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迈向21世纪的炼油技术

侯芙生

《中国工程科学》 1999年 第1卷 第3期   页码 22-30

摘要: 降低汽车排放污染的清洁汽油生产技术,低硫低芳清洁柴油生产技术,加氢法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加氢裂化和催化裂化重质油转化技术,渣油加工和能量综合利用技术,炼油厂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等,将成为迈向21

关键词: 炼油技术     清洁燃料     重油转化     渣油加工     过程控制    

V-W-Mo-Cu催化剂作用下生物质醇解重油加氢精制研究

邹献武,秦特夫,李改云,黄洛华

《中国工程科学》 2014年 第16卷 第4期   页码 69-73

摘要:

生物质醇解产生的重油降低了生物油品质。为此,本文考察了V-W-Mo-Cu 催化剂作用下重油的 加氢精制。延长加氢反应时间有利于重油低温下的聚合反应和高温下的裂解反应;同时,只有在6 MPa以上的初始氢压下才能饱和裂解片段,从而提高重油加氢所得的轻油产率。轻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加氢使重油大分子裂解生成1-甲基-2-乙基苯、丁基苯、1-乙基-3-乙烯基苯和苯酚等小分子的芳烃和酚类物质。然而,加氢后催化剂的红外分析结果表明,重油同时发生了聚合反应,生成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的大分子芳烃或酚类聚合物。经过550 ℃焙烧后,催化剂重复使用5 次,轻油产率仍有70 %。

关键词: 生物质     醇解     重油     加氢     V-W-Mo-Cu催化剂     图像处理    

DNA组装效率的无偏差快速检验——基于qPCR而不依赖于转化的方法 Article

马晓焉, 梁昕鑫, 霍毅欣

《工程(英文)》 2019年 第5卷 第4期   页码 803-810 doi: 10.1016/j.eng.2019.06.002

摘要: 传统评估DNA组装效率(AE)的方法需要进行转化,整个过程耗时长达10 h,而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为快速、可靠地测定组装效率,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qPCR的不依赖于转化的测定方法,用连接上的片段占初始加入片段的比例表征组装效率,3 h即可完成测定。该方法消除了转化过程的随机性,降低了测定偏差,优于传统的菌落计数法。随后,用此方法研究了DNA片段末端的二级结构对组装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 组装效率     DNA组装     qPCR     二级结构     转化    

重大装备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张晓鲁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 第13卷 第8期   页码 50-54

摘要:

从发电企业的科技研发与工程应用特点着手,阐述了重大装备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理论分析和组织方法。

关键词: 研发     重大装备     产学研联合     成果转化     管理    

思维的两重性及其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化 纪念钱学森院士《关于思维科学》发表15周年

梁桂明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 第5卷 第2期   页码 26-34

摘要: 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的认识论和真理的相对性的高度来探索,发现任何一种思维形式(包括演绎法思维和定势-习惯思维)都具有两重性,即非创造性与创造性并存,在一定条件下,非创造性思维可以转化或激发为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知识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转化条件     知识的相对性     融合    

基于煤炭分级转化的发电技术前景

岑可法,倪明江,骆仲泱,方梦祥,王勤辉,王智化,岑建孟

《中国工程科学》 2015年 第17卷 第9期   页码 118-12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基于“煤炭既是能源又是资源”的理念提出的煤炭转化利用新技术——煤炭分级转化发电技术的路线和特点。从节能减排等方面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煤炭分级转化的发电技术可提高煤炭发电的综合效益,改变煤炭单一用于发电的产业结构,可形成基于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的新产业链并缓解我国油气等资源的紧缺状况,对于改变和优化国家煤电产业结构

关键词: 分级转化;梯级利用;节能减排;煤炭    

可拓学——研究“矛盾转化,开拓创新”的新学科

涂序彦

《中国工程科学》 2000年 第2卷 第12期   页码 97-97

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浊点系统在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王志龙

《中国工程科学》 2005年 第7卷 第5期   页码 73-78

摘要: p>利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可以控制底物由非水相向水相释放,增加底物的溶解度和解除底物对微生物的抑制,保护产物降解,降低下游分离费用;论述了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概况,并以胆固醇边链切除生物转化为例

关键词: 两相分配     生物转化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浊点系统     生物反应器    

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何萍,金鹿,夏来保,郝莎,程涛

《中国工程科学》 2023年 第25卷 第5期   页码 81-91 doi: 10.15302/J-SSCAE-2023.05.005

摘要: 本文立足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呈现的新态势,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调研考察,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发机构成果转化的经验,总结得出了4 种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运行转化模式;聚焦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

我国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如技术研发模式滞后、国有资产管理权属不清、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管理复杂、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把握不精准等,制约了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的成果转化传统意义上的“先开发后转化”线性模式逐渐改变,生命科学及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从临床需求、实验室研发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再到临床应用的一体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大幅缩短。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成果转化相关工作,激发专职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立成果转化绩效与专职人员收入分配挂钩的激励机制。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制度体系下,强化生命科学及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地方立法,明确生命科学及医学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义务,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使命。

关键词: 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微生态模型    

世界油气上游国际合作的形势和机会

童晓光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 第13卷 第4期   页码 15-19

摘要:

指出中国利用国外油气的必要性,重点分析了伊拉克、伊朗、巴西、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北美油气上游合作的机会及世界油气国际合作的合同变化趋势,提出了当前扩大油气上游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油气上游国际合作     伊拉克     深水油气勘探     重油和油砂     非常规天然气    

我国风电开发利用创新与发展建议

朱 军

《中国工程科学》 2015年 第17卷 第3期   页码 79-83

摘要: 获得国家“973”计划科研项目支持、源自我国的“非并网风电”理论,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研究风电在不上网情况下实现高效、低成本的开发利用,目前已进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期

关键词: 风电发展模式;非并网风电;成果转化    

从农场到微生物工程:微生态与过敏性疾病

Dominique Angèle Vuitton, Jean-Charles Dalphin

《工程(英文)》 2017年 第3卷 第1期   页码 98-109 doi: 10.1016/J.ENG.2017.01.019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IgE 依赖性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呈稳步上升趋势,在人类发展史上,这种现象是很罕见的。许多大规模横断面研究、纵向队列研究及基础实验性研究均指出,在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的重大演变过程中人类的一些与过敏相关的“保护性因素”正逐渐消失。其中被广泛认可的观念是:肠道微生态在免疫调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暴露在不同微生物组成的农场环境对过敏性疾病的保护作用。此外,传统生活环境中的微生物如何促进儿童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以及此种相互作用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不可逆性缺失同样被阐明。“农场效应”的保护作用主要包括:母亲怀孕期间或婴儿期接触动物、谷仓、马厩,饮用未加工的牛奶和其他奶制品。除农场环境中的微生物总量之外,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似乎对于这种保护也至关重要,这可能归因于农场环境对机体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的贡献。过敏性疾病专科医生和儿科医生临床应用传统益生菌(如乳杆菌和双岐杆菌)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作用并未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小鼠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模型研究表明,牛棚中存在着对过敏性疾病起重要预防作用的微生物,如鲁氏不动杆菌(A.lwoffii) F78、乳酸乳球菌(L. lactis) G121 和松鼠葡萄球菌(S.sciuri)W620。然而,在对农场环境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基础上,研发新一代益生菌仍需要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和生物工程师以及儿科医生、过敏性疾病专科医生、临床试验专家和伦理委员会之间的密切合作。

关键词: 过敏     农场     生物多样性     免疫调节     微生态     转化研究    

均质纤维素膜的制备及其正渗透性能研究

张兵涛,张林,黄和,侯立安

《中国工程科学》 2014年 第16卷 第7期   页码 57-61

摘要:

以纤维素(cellulose)为膜材料,离子液体1-乙基-3 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为溶剂,水为非溶剂,无纺布作为支撑层,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纤维素均质膜

关键词: 正渗透     离子液体     纤维素膜     转化     膜制备    

烯烃生产新趋势

Ismaël Amghizar,Laurien A. Vandewalle,Kevin M. Van Geem,Guy B. Marin

《工程(英文)》 2017年 第3卷 第2期   页码 171-178 doi: 10.1016/J.ENG.2017.02.006

摘要:

在未来10 年内,蒸汽裂解仍将是主要的烯烃( 如乙烯和丙烯) 生产方式。由于日用品市场较大的不确定性,尽管原油储量下降和全球变暖在定程度上制约了裂解工艺,但其他替代技术和原料因为较低的经济可行,尚无法在化学工业界得到足够的投资。本文将些最有潜力的替代术与传统的蒸汽裂解工艺进行了对比,着重强调了这些替代术的主要瓶颈。部分上述工艺主要得益于页岩气和闲置天然气中大量廉价的丙烷乙烷和甲烷。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以甲烷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路线如果行得,其经济效益将会十分显著原油的巨大储量以及未来市场对燃料需求下跌的预期则表明,些拥有成熟路线的工艺如费托合成或甲醇制汽油的前景并不光明。另方面,丰富廉价的乙烷和储量巨大的原油导致了蒸汽裂解工艺两极分化的趋势,这也给低碳烯烃的定向生产工艺,如丙烷催化脱氢,创了空间。

关键词: 烯烃生产     蒸汽裂解     甲烷转化     页岩气     碳排放    

 对化学链系统中氧载体材料发展的新认识 Review

Zhuo Cheng, Lang Qin, Jonathan A. Fan, Liang-Shih Fan

《工程(英文)》 2018年 第4卷 第3期   页码 343-351 doi: 10.1016/j.eng.2018.05.002

摘要:

化学循环燃烧(CLC)和化学循环重整(CLR)是通过循环氧化还原反应将清洁和有效的碳氢化合物转化为动力、燃料和化学品的创新技术。金属氧化物材料在化学循环氧化还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还原过程中,氧载体提供所需量的氧离子用于烃转化和产物合成。在氧化步骤中,耗尽的金属氧化物氧载体从空气中补充分子氧,同时释放热量。近年来,用于各种化学循环应用的氧载体材料已经取得了显着进步。本文讨论了氧载体材料开发的最新进展以及这些材料上烃转化的机制。这些进步将促进氧载体材料的开发,以实现更有效的化学循环技术应用。

关键词: 化学循环     氧载体     烃类转化     离子扩散     机制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迈向21世纪的炼油技术

侯芙生

期刊论文

V-W-Mo-Cu催化剂作用下生物质醇解重油加氢精制研究

邹献武,秦特夫,李改云,黄洛华

期刊论文

DNA组装效率的无偏差快速检验——基于qPCR而不依赖于转化的方法

马晓焉, 梁昕鑫, 霍毅欣

期刊论文

重大装备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张晓鲁

期刊论文

思维的两重性及其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化 纪念钱学森院士《关于思维科学》发表15周年

梁桂明

期刊论文

基于煤炭分级转化的发电技术前景

岑可法,倪明江,骆仲泱,方梦祥,王勤辉,王智化,岑建孟

期刊论文

可拓学——研究“矛盾转化,开拓创新”的新学科

涂序彦

期刊论文

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浊点系统在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王志龙

期刊论文

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何萍,金鹿,夏来保,郝莎,程涛

期刊论文

世界油气上游国际合作的形势和机会

童晓光

期刊论文

我国风电开发利用创新与发展建议

朱 军

期刊论文

从农场到微生物工程:微生态与过敏性疾病

Dominique Angèle Vuitton, Jean-Charles Dalphin

期刊论文

均质纤维素膜的制备及其正渗透性能研究

张兵涛,张林,黄和,侯立安

期刊论文

烯烃生产新趋势

Ismaël Amghizar,Laurien A. Vandewalle,Kevin M. Van Geem,Guy B. Marin

期刊论文

 对化学链系统中氧载体材料发展的新认识

Zhuo Cheng, Lang Qin, Jonathan A. Fan, Liang-Shih Fan

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