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208

年份

2024 2

2023 28

2022 22

2021 18

2020 9

2019 5

2018 11

2017 14

2016 7

2015 6

2014 1

2013 2

2012 3

2011 4

2010 9

2009 13

2008 5

2007 8

2006 8

2005 12

展开 ︾

关键词

预测 14

神经网络 8

地震预测 5

人工神经网络 4

深度学习 4

SARS 3

人工智能 3

BP神经网络 2

储层预测 2

地震 2

机器学习 2

海底隧道 2

碳中和 2

长短期记忆网络 2

食物安全 2

1)模型 1

2035年 1

ARIMA模型;Kalman滤波;建模;训练;预测 1

Anderson 模型 1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利用六氟化硫示踪技术预估不同年龄阶段的放牧荷斯坦奶牛甲烷排放

Steven J. Morrison, Judith McBride, Alan W. Gordon, Alastair R. G. Wylie, 闫天海

《工程(英文)》 2017年 第3卷 第5期   页码 753-759 doi: 10.1016/J.ENG.2017.03.018

摘要:

动物和日粮因素对牛肠道甲烷排放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很普遍,但是关于放牧青年奶牛的甲烷排放的可参考数据较少。在试验1中,妊娠母牛高于小牛犊的甲烷排放(P < 0.001),而一岁母牛犊的甲烷排放最高(g•d-1)。根据所有数据建立甲烷排放预测方程。所有关系均为显著(P < 0.001),R²值的分布范围为0.630~0.682。这些模型表明:每增加1 kg活体重,甲烷排放增加0.252 g•d-1;每增加1 kg•d-1干物质摄入量,甲烷排放增加14.9 g•d-1;每增加1 MJ•当实际甲烷排放不可测时,这些结果为我们提供了预估放牧母牛甲烷排放的另一种方法。

关键词: 甲烷排放     放牧奶牛     预测     六氟化硫示踪技术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趋于稳定,预计2020年将下降

Sean O’Neill

《工程(英文)》 2020年 第6卷 第9期   页码 958-959 doi: 10.1016/j.eng.2020.07.005

我国燃煤发电CCS/CCUS技术发展方向及发展路线图研究

叶云云, 廖海燕, 王鹏, 王军伟, 李全生

《中国工程科学》 2018年 第20卷 第3期   页码 80-89 doi: 10.15302/J-SSCAE-2018.03.012

摘要:

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75%以上,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按时间节点制定了我国CO2捕集技术和输送技术发展路线图、CO2化工、微藻生物制油和矿化等利用技术发展路线图;对2020、2030、2050年可能达到的全国碳排放进行测算

关键词: 燃煤发电     碳捕获、利用和埋存     技术路线图     排放预测     政策建议    

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结构防排水技术研究

王秀英,谭忠盛,王梦恕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7期   页码 71-75

摘要:

阐述了海底隧道的防排水原则,以厦门海底隧道为例讨论了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的合理排放,提出了针对不同地层的防排水方案以及在海底隧道防排水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及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海底隧道     结构防排水     排放     设计    

面向碳中和的近实时碳排放化技术 Review

刘竹, 孙韬淳, 于颖, 柯丕煜, 邓铸, 鲁晨曦, 霍达, 丁香

《工程(英文)》 2022年 第14卷 第7期   页码 44-51 doi: 10.1016/j.eng.2021.12.019

摘要: 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极端气候事件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前工业化阶段以来,二氧化碳(CO2 )累计排放与累计温升呈线性关系,约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因此,准确可靠的碳排放数据是大多数减排政策制定和目标设定的基础 和科学依据。目前,中国已明确制定了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为实现更准确的碳排放监测,从而保证减排政策的持续实施和迭代完善,急需开发一个细粒度时空碳排放 数据库。碳排放近实时监测不仅是国家重大需求,也是该学科前沿的科学问题。本文回顾了现有以年为基础的碳核算方法,重点介绍了最新开发的实时碳排放技术及其当前应用趋势。还提出一个可广泛使用 的最新近实时碳排放核算技术框架。最后,本文对碳排放实时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核算     排放监测    

以净零排放为目标的封存驱动型CO2提高采收率方法 Article

刘月亮, 芮振华

《工程(英文)》 2022年 第18卷 第11期   页码 79-87 doi: 10.1016/j.eng.2022.02.010

摘要:

将全球气候变化控制在1.5 ℃以内需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可通过驱油过程将CO2封存在油藏地质体中,因此,CO2驱油与封存被视为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sub>2提高采收率(EOR)方法,即封存驱动型CO2提高采收率,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在油藏中封存尽可能多的CO2来实现CO2净零排放甚至负排放此外,通过封存驱动型CO2 EOR封存的CO2量远超采出原油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总量。

关键词: CO2 EOR     CO2排放     二甲醚     封存驱动型CO2 EOR     CO2封存    

多目标自适应优化模型预测控制——降低氧化锌回转窑的碳排放 Article

Ke Wei, Keke Huang, Chunhua Yang, Weihua Gui

《工程(英文)》 2023年 第27卷 第8期   页码 96-105 doi: 10.1016/j.eng.2023.01.017

摘要:

The zinc oxide rotary kiln, as an essential piece of equipment in the zinc smelting industrial process, is presenting new challenges in process control. China's strategy of achieving a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is putting new demands on the industry, including green production and the use of fewer resources; thus, traditional stability control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 multi-objective control tasks. Although researchers have revealed the principle of the rotary kiln and set up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simulation models to study its dynamics, these models cannot be directly applied to process control due to their high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ulti-objective adaptive optimizatio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AO-MPC) method based on sparse identification. More specifically, with a large amount of data collected from a CFD model, a sparse regression problem is first formulated and solved to obtain a reduction model. Then, a two-layered control framework including real-time optimization (RTO) an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 is designed. In the RTO layer, an optimization problem with the goal of achieving optimal opera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lowest possible resource consumption is set up. By solving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in real time, a suitable setting value is sent to the MPC layer to ensure that the zinc oxide rotary kiln always functions in an optimal state. Our experiments show the strength and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hich reduces the usage of coal while maintaining high profits. 

关键词: Zinc oxide rotary kiln     Model reduction     Sparse identification     Real-time optimizatio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Process control    

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启示

郭士伊,刘文强,赵卫东

《中国工程科学》 2021年 第23卷 第6期   页码 22-32 doi: 10.15302/J-SSCAE-2021.06.010

摘要:

研究发达国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主要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剖析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变化特征,据此获得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的经验启示。自 1965 年以来,通过产业转移、科技创新、服务业升级,发达国家普遍形成了“脱钩型”产业结构,即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的产业结构,但同时出现了“制造业空心化&

关键词: 产业结构     排放强度     人均碳排放     国际比较     脱钩    

清洁煤电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技术与工程应用 Article

王树民

《工程(英文)》 2020年 第6卷 第12期   页码 1408-1422 doi: 10.1016/j.eng.2019.10.018

摘要: 针对煤电大气污染物排放带来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开展了清洁煤电近零排放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评估了近零排放机组长周期运行状态,并探究了重金属汞协同和专门控制技术。结果表明,提出的近零排放技术路线煤质适应性强,应用到全国101台燃煤机组,大气污染物烟尘、SO2、NOx排放浓度低于燃气发电排放限值,长周期运行时排放浓度小时均值达标率超过污染物总排放降低约90%,有效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近零排放机组汞排放浓度为0.51~2.89 μg·m–3,投运改性飞灰(MFA)专门脱汞系统,汞排放浓度可低至0.29 μg·m,提出并实现了新的近零排放煤电“1123”生态环保排放限值,即烟尘、SO2、NOx和汞及其化合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

关键词: 清洁煤电     大气污染物     近零排放     中试平台     “1123”生态环保排放限值    

基于碳排放达峰约束的2030年中国能源供需模型及实证研究

陈进行

《工程(英文)》 2017年 第3卷 第4期   页码 512-517 doi: 10.1016/J.ENG.2017.04.019

摘要: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政策目标、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方面因素,设计了中国能源供需模型,构建了碳排放提前达峰和既定达峰两种情景。应用模型对两种情景下的能源供需和碳排放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30年前一次能源和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电力需求增速将显著快于一次能源需求;低碳化是能源供需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将超过石油成为第二大能源;选择能效更高的能源消费模式和更加低碳的能源供应方式,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可能在2025年左右提前达峰;电源结构的低碳化是碳排放尽早达峰、降低峰值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排放     达峰     能源供需     模型     情景    

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

李晓易, 谭晓雨,吴睿,徐洪磊,钟志华,李悦,郑超蕙,王人洁,乔英俊

《中国工程科学》 2021年 第23卷 第6期   页码 15-21 doi: 10.15302/J-SSCAE-2021.06.008

摘要: 本文系统分析了交通运输领域绿色发展和碳排放现状,识别出为进一步实现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而面临的重大挑战;论证提出了“分类施策、远近结合、先易后难、控增量调存量、积极稳妥推进、梯次有序达峰&

关键词: 交通运输,碳排放预测,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    

利用负排放技术减缓气候变化

Chris Palmer

《工程(英文)》 2019年 第5卷 第6期   页码 982-984 doi: 10.1016/j.eng.2019.10.006

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建筑业创新

Mitch Leslie

《工程(英文)》 2022年 第19卷 第12期   页码 7-10 doi: 10.1016/j.eng.2022.10.001

实现净零排放

Chris Greig

《工程(英文)》 2020年 第6卷 第12期   页码 1341-1342 doi: 10.1016/j.eng.2020.09.005

应坚持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科学信念——记汶川三次强余震的成功预测

汪成民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107-110

摘要:

地震能否预测? 汶川大震后地震系统内、社会舆论对这个焦点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及争论。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就汶川余震开展了预测研究,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救灾抢险工作,从5月15日至8月15日咨询委员会发布了3次正式预测意见,均正确预报了5 月18 日江油6.0级、5月虽然余震预测难度比主震预测要小,但3次预测全部正确,无一虚报、错报的科学事实,应该引起持“地震预测需十几代、几十代后才能解决”观点者醒悟,呼吁对地震成功预测的事实持不屑一顾,甚至压制者深思

关键词: 汶川大震     汶川余震     地震短临预测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利用六氟化硫示踪技术预估不同年龄阶段的放牧荷斯坦奶牛甲烷排放

Steven J. Morrison, Judith McBride, Alan W. Gordon, Alastair R. G. Wylie, 闫天海

期刊论文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趋于稳定,预计2020年将下降

Sean O’Neill

期刊论文

我国燃煤发电CCS/CCUS技术发展方向及发展路线图研究

叶云云, 廖海燕, 王鹏, 王军伟, 李全生

期刊论文

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结构防排水技术研究

王秀英,谭忠盛,王梦恕

期刊论文

面向碳中和的近实时碳排放化技术

刘竹, 孙韬淳, 于颖, 柯丕煜, 邓铸, 鲁晨曦, 霍达, 丁香

期刊论文

以净零排放为目标的封存驱动型CO2提高采收率方法

刘月亮, 芮振华

期刊论文

多目标自适应优化模型预测控制——降低氧化锌回转窑的碳排放

Ke Wei, Keke Huang, Chunhua Yang, Weihua Gui

期刊论文

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启示

郭士伊,刘文强,赵卫东

期刊论文

清洁煤电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技术与工程应用

王树民

期刊论文

基于碳排放达峰约束的2030年中国能源供需模型及实证研究

陈进行

期刊论文

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

李晓易, 谭晓雨,吴睿,徐洪磊,钟志华,李悦,郑超蕙,王人洁,乔英俊

期刊论文

利用负排放技术减缓气候变化

Chris Palmer

期刊论文

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建筑业创新

Mitch Leslie

期刊论文

实现净零排放

Chris Greig

期刊论文

应坚持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科学信念——记汶川三次强余震的成功预测

汪成民

期刊论文